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7
00:00 / 04: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29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
00:00 / 05: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7: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年少时读《我与地坛》,只看见北海的花 如今再读,才懂什么是“一生的潮湿”。 13岁时坐在讲台下,以为《秋天的怀念》只是一篇课文。等到自己也成了母亲、站在看着讲台下一张张稚嫩青涩的面孔,才忽然被一颗多年前的子弹,击穿心事。 语文课本里从来没有充数的文章,只是当年我们忙着赶路,来不及窥见字句背后的重量。小时候笑“刻舟求剑”的人傻,长大才知那是刻在生命里的遗憾;曾经觉得“掩耳盗铃”荒唐,后来才发现,自欺欺人不过是凡人最后的自我保护。 直到至亲离开才真正听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直到在社会跌撞才懂得:“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是何等修为; 直到独自走过长夜才明白,苏轼笔下珍贵的何止月光,更是月光下那个愿与你同行的人。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闭环。 它在你懵懂时埋下种子,却在若干年后某个瞬间突然苏醒。 当你恋爱时才读懂《氓》,求职时才懂《孔乙己》,成家时才明白《孔雀东南飞》——那一刻,子弹终于击中眉心。教育的任务,才真正完成。 我们曾是赶路的少年,如今成了种树的人。 当年以为捆住自己的粗布麻绳,回望时已化作熠熠生辉的丝绸缎带。 最好的文章,总是出现在最不懂的年纪。 而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深的深情: 它提前为我们点亮灯火,等我们穿越风雨,终于看清来时路上,早已光芒万丈。 教育,从来不是及时反馈。它是一颗沉睡的子弹,在多年后,在你经历升学,工作,成家,离别的那一刻,突然苏醒,精准地击中你。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