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 Lu|肖邦 升F大调船歌 Op.60 第19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正赛第三轮 Eric Lu(陆逸轩,美国)1997年12月15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毕业于柯蒂斯音乐学院,师从Robert McDonald 和Jonathan Biss,亦受教于邓泰山门下。2018年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得主,时年二十。次年,他与华纳古典签订独家合约,自此频繁携手世界顶尖交响乐团,献演于各大独奏音乐厅。 早在2015年第十七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即崭露头角,他以17岁之龄荣获第四名。他亦于2017年获颁国际德国钢琴奖,2021年荣膺艾弗里·费舍尔职业大奖。2019至2022年间,他入选BBC新生代艺术家计划。 曾合作乐团包括波士顿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东京交响乐团、芬兰广播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以及洛杉矶爱乐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卢森堡爱乐乐团、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华沙爱乐乐团等。作为活跃的独奏家,他的演出足迹遍布科隆爱乐大厅、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易北爱乐音乐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威格莫尔音乐厅、戴维斯交响音乐厅、华沙爱乐音乐厅、首尔艺术中心、布鲁塞尔美术宫等顶级场馆。曾受邀亮相拉罗克当泰龙国际钢琴音乐节、华沙音乐节、阿斯本音乐节、洛杉矶音乐节、杜什尼基音乐节、瓦尔德莫萨音乐节。 Eric Lu于2022年12月在华纳古典发行第三张专辑,收录舒伯特D.959与D.784奏鸣曲,获得全球乐评盛赞,获选《BBC音乐杂志》器乐类首选专辑,乐评称”卢氏当之无愧跻身当代舒伯特演绎名家之列“。其前作肖邦“24首前奏曲”与舒曼《幽灵变奏曲》被《国际钢琴》杂志赞为”真正充满魔力“。他将于2026年初在华纳古典推出全新专辑,完整呈现舒伯特《即兴曲》全集。 #陆逸轩 #肖邦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肖邦船歌 #古典音乐 cr:Chopin Institute
00:00 / 09: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Kevin Chen|肖邦 降A大调玛祖卡 Op.41 No.3 第19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正赛第三轮 Kevin Chen(陈禹同,加拿大)于2005年3月7日出生,早年曾受教于Colleen Athparia, Krzysztof Jabłoński和Marilyn Engle,现师从阿里·瓦迪(Arie Vardi)教授,在汉诺威音乐、戏剧与媒体学院深造。 自5岁学习钢琴起便展露非凡才华,八岁时即在加拿大音乐比赛中折桂。未满十岁之际,他已获加拿大广播公司评为“30岁以下30位最具影响力的加拿大古典音乐家”之一,并入选《麦克林》杂志“百大杰出加拿大人”。 此后他的国际音乐事业蓬勃发展,接连斩获多项顶级赛事首奖: 2023年3月特拉维夫亚瑟·鲁宾斯坦钢琴大师赛冠军; 2022年11月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2021年9月布达佩斯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2020年3月美国希尔顿黑德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2019年7月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国际-E-钢琴比赛冠军。 除了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伦敦圣约翰史密斯广场、台北国家音乐厅等世界级场馆广获好评的演出外,Kevin还受邀参与诸多知名音乐节,包括法国拉罗克·当特隆国际钢琴节、波兰杜什尼基-兹德鲁伊国际肖邦音乐节、华沙“肖邦与他的欧洲”音乐节及牛津钢琴节。 自7岁与阿伯茨福德青年管弦乐团完成首演后,Kevin持续与多个知名乐团合作,包括埃德蒙顿交响乐团、卡尔加里爱乐乐团、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乐团、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华沙爱乐乐团、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匈牙利国家管弦乐团等。 除此之外,Kevin也是一个狂热的作曲家,他创作了上百部作品,包括有交响乐和钢琴协奏曲等。 #陈禹同 #肖邦 #肖邦玛祖卡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cr:Chopin Institute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Kevin Chen|肖邦 e小调玛祖卡Op.41 No.1 第19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正赛第三轮 Kevin Chen(陈禹同,加拿大)于2005年3月7日出生,早年曾受教于Colleen Athparia, Krzysztof Jabłoński和Marilyn Engle,现师从阿里·瓦迪(Arie Vardi)教授,在汉诺威音乐、戏剧与媒体学院深造。 自5岁学习钢琴起便展露非凡才华,八岁时即在加拿大音乐比赛中折桂。未满十岁之际,他已获加拿大广播公司评为“30岁以下30位最具影响力的加拿大古典音乐家”之一,并入选《麦克林》杂志“百大杰出加拿大人”。 此后他的国际音乐事业蓬勃发展,接连斩获多项顶级赛事首奖: 2023年3月特拉维夫亚瑟·鲁宾斯坦钢琴大师赛冠军; 2022年11月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2021年9月布达佩斯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2020年3月美国希尔顿黑德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2019年7月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国际-E-钢琴比赛冠军。 除了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伦敦圣约翰史密斯广场、台北国家音乐厅等世界级场馆广获好评的演出外,Kevin还受邀参与诸多知名音乐节,包括法国拉罗克·当特隆国际钢琴节、波兰杜什尼基-兹德鲁伊国际肖邦音乐节、华沙“肖邦与他的欧洲”音乐节及牛津钢琴节。 自7岁与阿伯茨福德青年管弦乐团完成首演后,Kevin持续与多个知名乐团合作,包括埃德蒙顿交响乐团、卡尔加里爱乐乐团、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乐团、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华沙爱乐乐团、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匈牙利国家管弦乐团等。 除此之外,Kevin也是一个狂热的作曲家,他创作了上百部作品,包括有交响乐和钢琴协奏曲等。 #陈禹同 #肖邦 #肖邦玛祖卡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cr:Chopin Institute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掠影5天前
杨振宁个人简历(YANG Chen Ning,Frank,1922年10月1日— 2025年10月18日),安徽省合肥 县(现肥西县)出生,字伯瓌,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 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香港科 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 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香 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 长、博文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高 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 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 1942年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 业。1944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 院硕士学位。1948年,获得芝加 哥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 1957年10月,因“对(弱相互作 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 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 许多发现”,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 物理学奖。1964年3月,入籍美 国讨论60。1965年,当选为美国 国家科学院院士。1966年,任纽 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 座教授、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 年1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正式退休。2015年4月1日,放弃 美国国籍。2017年2月,转为中 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统计力 学和对称原理、粒子物理研究。 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 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 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于 1957年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 学奖的中国人。提出的杨-巴克斯 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 体问题研究新方向。曾获得求是 终身成就奖、爱因斯坦奖章、中 国国际科技合作奖、鲍尔奖、费 米奖、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等 奖项。 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103岁。 #杨振宁#杨振宁个人简介#杨振宁个人简历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杨振宁(YANG Chen Ning,Frank,1922年10月1日—2025年10月18日)[2],安徽省合肥县(现肥西县)出生[89][71][74],字伯瓌[31],理论物理学家[73][1],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伟大的科学家 #沉痛哀悼 #一路走好 #致敬 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2]、博文讲座教授[141],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85]。 1942年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4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71][26][82]。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10月,因“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许多发现”,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92]。1964年3月,入籍美国[60]。196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研究所所长[38]。1999年1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正式退休[131]。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60]。2017年2月,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 主要从事统计力学和对称原理、粒子物理研究[1]。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于1957年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92][131]。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新方向。曾获得求是终身成就奖[20]、爱因斯坦奖章[87]、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鲍尔奖[53]、费米奖[131]、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等奖项[73][97]。 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146]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今天,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逝世,享年103岁。 他不仅是一位改变物理学格局的科学巨匠,也是现代中国最为长寿的科学人物之一。 在缅怀他学术成就的同时,我也想从健康角度, 去思考:一个高强度思考了一辈子的人,为什么能如此高寿? 杨振宁先生出生于1922年,青年时期留学美国,长期从事高强度科研工作。 他从不抽烟、极少饮酒,喜好蔬菜和鱼类,长期保持清淡饮食; 无论在清华还是普林斯顿,他每天都有严格的学习安排:早睡早起、不熬夜、不暴饮暴食; 长期的科研工作需要高度脑力活动,但他懂得“张弛有度”,常以散步和思考来保持专注; 他从不追求强烈运动,但每天保持轻度活动,比如打太极或散步。 医学上,这种生活方式确实有助于减缓心血管与神经系统老化。 杨振宁在八九十岁以后,身体仍保持稳定,没有公开的严重慢性疾病记录。 他虽在百岁期间行走不如从前,但仍思路清晰、能独立讲话和写作。 据身边人回忆,他在晚年注重心态平衡与智性生活,很少陷入焦虑或愤怒。 他一直保持每天阅读、有限社交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其实反映出“人的脑力使用不是消耗,而是锻”的道理 从杨振宁的一生,我们可以提炼出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三条“长寿钥匙”: 第一、规律饮食、清淡为主,不过饱、不过饿。 第二、保持学习、思考和求知的心,不让大脑“提前退休”。 第三、以平常心面对时间、名利与得失,不纠结、不内耗。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印证了一个事实:稳定比剧烈更重要。 对普通人来说,科学养生不是神秘技巧,而是让身体与心智都保持在“平静的节奏和适度的挑战中”。 或许,这正是他在物理学世界之外:留给我们的另一种“优雅的对称”—— 心与身的平衡,智与寿的统一。#杨振宁 #健康#长寿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2
别再盯着他的婚姻了?我们该看到应该是这些? “28岁嫁82岁,54岁年龄差,20年里‘贪财好色’的骂声从未停过。但杨振宁和翁帆用20年证明:世人只看得见年龄,却看不懂灵魂共鸣。” “他说她是上帝的礼物,她说他塑造了自己。7000多个日夜的安静陪伴,不是算计,是真情;不是炒作,是灵魂滋养。你的幸福,从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 “可当我们纠结于他的私生活时,却忘了这个让中国挺直腰杆的男人,早已在科学史刻下不朽坐标。” “1954年‘杨-米尔斯理论’,比肩相对论,催生7个诺奖;1956年‘宇称不守恒’,炸碎物理界认知,创最快诺奖纪录。同行称他‘爱因斯坦后最卓越的物理设计师’,这才是他的硬核底色。” “曾因入美籍背负父亲未谅的愧疚,却在中美解冻后首当其冲回国铺路;81岁定名‘归根居’,捐房产建研究院,荐千名学子成栋梁;87岁恢复国籍,只说‘除了物理都不管’。” “百岁时他说,没辜负邓稼先‘共同途’的嘱托。20年婚姻争议终成过眼云烟,科学丰碑与赤子之心,才是他留给世界的答案。向中国的科学巨匠,致敬!” 百年岁月,他以科学为笔,以赤子之心为墨,在世界坐标系上刻下中国名字。那些无关痛痒的喧嚣终会消散,唯有他的智慧与风骨,永远照亮人间。#杨振宁 #人物故事 #杨振宁翁帆 #热门 #杨振宁的贡献有多大 @DOU+上热门 @我要上热门 @潇月国际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青子6天前
#上热门 令人心痛的消息:103岁的物理巨匠杨振宁院士,今天永远离开了我们。他是被世界权威机构称为与牛顿、爱因斯坦并列的科学家。他一生站在现代科学巅峰,却始终带着家国烙印。”少年时,他从清华园出发,烽火中辗转西南联大。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用粗糙的纸笔记下量子力学的梦想。1945年,他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此后数年,几经历练,他从一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成长为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1957年,35岁的杨振宁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之一。 但你知道吗?这位让全世界看到华人智慧的科学家,曾为一个决定痛苦半生——。在美国,他因华人身份被拒买房、遭歧视;科研因非美籍多受掣肘。1964年,他含泪加入美籍,父亲至死未原谅他。但他却说:‘我要成为中美之间的桥梁’。” 首次回国,他便推动成立科大少年班;为筹募科教经费,他带病演讲;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他更挺身而出,严正声明钓鱼岛属于中国。1996年,为支持清华创建高等研究院,他捐出积蓄与在美房产,并亲自奔走筹款、遴选人才、规划学科,倾注全力。 在他的感召下,一批世界级科学家相继加盟,助力研究院在凝聚态物理、理论计算机、天体物理等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突破。81岁落叶归根,他说:‘我的一生,是一个圆。’” 2015年,93岁的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 2019年,他以“最高的科学成就、令人高山仰止的家国情怀以及为祖国科学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获得“求是终身成就奖”。而此前仅“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先生获此殊荣。 “从一粒沙窥见宇宙,在一瞬间握住永恒。先生远去,松柏长青——他留下的不仅是物理的奥秘,更是一个民族穿越风雨的脊梁。” (话题标签建议)#致敬杨振宁 #科学家精神 #家国情怀 #杨振宁 @DOU+小助手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清华大学发布讣告: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103岁。 10月18日,清华大学发布讣告: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全文如下: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来到清华园。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52年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并在该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1986年起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起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是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获颁国内外二十余所知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还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 杨振宁先生毕生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71年他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后又向中央领导同志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他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
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来到清华园。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52年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并在该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1986年起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起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是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获颁国内外二十余所知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还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 杨振宁先生毕生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71年他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后又向中央领导同志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他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这些学者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为促进国内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影响。回到清华之后,他把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虚涵3天前
时光为证:翁帆的两段婚姻与自我淬炼之路 人生的婚恋旅程,从来没有预设的脚本,翁帆的情感轨迹尤其印证了这一点。从初婚时败给距离的青涩试探,到28岁与82岁的杨振宁携手开启的忘年之恋,她在不同的婚姻境遇中完成了从懵懂到成熟的蜕变,最终以清华博士的身份,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学毕业的翁帆在深圳开启职业生涯,也迎来了人生第一段婚姻。她与一位香港职员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却很快被两地分居的现实难题困住。地域的阻隔让两人的相处日渐疏离,这段维系不足两年的婚姻最终以和平分手落幕。这次经历没有消磨她对生活的热忱,反而让她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我成长的重要性,于是她重拾书本,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知识的滋养中积蓄重新出发的力量。 命运的伏笔早已埋下。1995年汕头大学的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上,作为学生代表的翁帆负责接待杨振宁夫妇,两人就此相识并保持着书信往来。2003年杨振宁原配夫人杜致礼逝世后,翁帆的一封慰问信重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2004年的重逢与相处,让跨越54岁的情愫悄然滋生,当年12月,两人在汕头登记结婚,这段惊世骇俗的婚姻瞬间引发舆论热议,质疑与揣测接踵而至。但翁帆与杨振宁始终坚守初心,在清华园的"归根居"里过着平静的生活,他称她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她则坦言他为自己打造了"纯净的世界"。 婚姻没有成为她人生的终点,反而成为自我突破的起点。在悉心照料杨振宁生活、协助整理学术资料的同时,翁帆从未放弃对学术理想的追求。2011年,她以香港居民身份通过严格考核,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校园里的她低调谦逊,总是在教室角落专注研读。2019年,她成功获得建筑历史专业博士学位,此后陆续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编译《塞利奥论建筑》等重要著作,还携手杨振宁完成书籍合著、歌曲翻译等多项工作,在学术与文化领域不断深耕。 二十余载相伴岁月,翁帆用行动回应了所有争议。她不仅在婚姻中诠释了"爱是成全而非占有"的深意,更在相守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跃升。从初婚失利到携手泰斗,从职场女性到清华博士,她的人生轨迹证明,真正的幸福不在于遵循世俗范式,而在于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持续成长,让每一段经历都成为淬炼自我的养分。时光为证,这段被期许为"美好罗曼史"的婚姻,最终成就了一段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人生佳话。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