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0
00:00 / 04: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收复故土,还于旧都 永嘉五年(311年),洛阳陷落,祖逖率亲族乡党数百家南下,避乱于淮泗。后被琅琊王司马睿任命为徐州刺史,不久又被征为军谘祭酒,率部屯驻京口(今江苏镇江),立志申雪国耻。 然而当时司马睿正开拓江南,无意北伐。建武元年(317年),祖逖率领跟随自己南下的宗族部曲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希望收复故土,还于旧都。当船至中流之时,他拿剑用力拍击船楫大声喊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犹如大江!”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自己就像这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祖逖北伐时,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就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领土,并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被朝廷进号镇西将军。后因功勋巨大,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 大兴四年(321年),祖逖因朝廷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忧愤而死,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北伐大业也因祖逖之死而功败垂成。 祖逖在位时,王敦打算进兵建康以图霸业,便先遣参军去告知朝廷,并向时贤暗示自己的意图。祖逖当时尚未出镇寿春,声色俱厉的对王敦使者道:“阿黑(王敦小名)怎敢如此放肆!你回去告诉他,让他赶快滚回去。如果迟了,我就带三千兵,溯江而上,赶他回去。”王敦遂打消了进兵建康的念头。 祖逖死后,王敦大喜过望,认为再无人可以在军事上威胁自己,最终决意举兵叛乱。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郯城县红花镇 传说最初有红、花两姓避乱至此,依花筑居,渐成村落。直到明代,河东小谢庄谢氏与红花埠联姻,村民误以为 “谢” 与 “红花” 相克,红姓改王、花姓改马,迁居村西,形成今日 “围内谢姓、围西王马” 的格局。这一传说虽无正史可考,却鲜活反映了苏鲁交界的宗族文化与民间信仰。 红花埠位于郯城县南 21 公里沭河西岸,苏鲁交界处,因南北朝梁天监年间,僮县人张高凿渠溉田,遍植红花,得名 “红花水埠”。作为南北交通咽喉,其历史贯穿 1500 余年,以 “驿站文化” 与 “商贸枢纽” 闻名。 明朝设驿站,清朝康熙三年定为山东东路首驿,北接京城,南连苏杭,成为 “九省通衢”。康熙、乾隆南巡均经此驻跸,《清史稿》记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南巡,山东巡抚专程规划 “自德州至红花埠十四站”。驿站最盛时,每日接递公文数百件,漕银、鲥鱼等贡品经此北上,《乾隆郯城县志》载其 “南来北往,杂沓靡宁”,曹寅家族曾因在此驿道,多索夫马被弹劾,成为《红楼梦》家族衰落的伏笔 据考证,蒲松龄曾于康熙九年(1670 年)游历郯城,客居红花埠驿站时,听刘子敬讲述桑生故事,写成《聊斋志异・莲香》,开篇即点明 “红花埠驿” 如今站在沭河岸边,听老人们讲述 “红花开处是故乡” 的传说,仿佛仍能听见明清驿马的嘶鸣,看见乾隆御辇的华盖,在时光里悠悠回荡。#郯城县红花镇 #红花埠 #红花水埠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0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63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