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努东峰北壁首次以阿式风格登顶 10月13日,法国登山者Benjamin Vedrines和Nicolas Jean首次登顶海拔7468米的贾奴东峰北壁,这次漂亮的阿式单次冲顶完成2300米北壁路线。两人是年轻一代最杰出登山者之一,他将这一壮举描述为改变人生的经历和登山生涯中最大成就,贾奴东峰北壁本来就是喜马拉雅山最后的皇冠之一,而完成北壁路线自然封神。贾奴峰位于尼泊尔东部,靠近康城章嘉。这是年轻法国登山者第二次尝试其强大北壁。今年准备过程中,Vedrines和Jean小心适应海拔并获得额外奖励——9月底首次登顶海拔6808米的Anidesh Chuli。他们等待合适天气窗口,攀登路线沿着北壁向上,转入棱角分明的刃脊延伸到顶。他们将这条路线难度评估为ED-(极其困难-)。上攀三天下撤一天。Vedrines谈到攀登困难和巨大收获感,自己利用了所有知识和能力来攀登这面喜马拉雅长城。Nicolas Jean用四个词总结这段经历:专注、承诺、自我提升和情感……这些都是高海拔喜马拉雅山攀登的要素。Vedrines补充道:尼古拉斯和我组成紧密团结的团队,挑战极限,相互激励,使这次攀登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篇章之一。当我们最终到达真正的顶峰时……我流下了一小滴眼泪——那是坚强、真实、简单的。这是一次发自内心的探险——一次完全的人类冒险。#登山 #jannu #阿式登山 #TNF #Simond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1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5
韩国新任驻华大使卢载宪即将赴任:总统李在明对华能否旗开新局? 作者:黄埔少侠 总第:八百零一期 据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2025年10月15日,中方驻韩国大使在首尔为韩国新任驻华大使卢载宪举行送行仪式。卢载宪在致辞中强调,他深感责任重大,愿竭尽所能推动双边关系发展,并期待以即将召开的庆州APEC会议为契机深化高层交往。 这一任命结束了韩国驻华大使长达9个月的空缺期,标志着李在明政府外交布局的关键一步已然成型。 卢载宪作为前总统卢泰愚之子,其友好背景与中方的高调支持引发广泛关注:中方大使在送行中明确呼吁他继承父辈意志,推动中韩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新高度。 然而,在韩国经济持续低迷、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李在明的这一人事抉择能否成为打破外交僵局的“开局之棋”?本文聚焦三大核心问题展开分析。 一、卢载宪为何是李在明驻华大使的最佳人选?其核心任务何在? 卢载宪的任命被视为李在明政府的高明之选,主要源于其三方面独特优势。 1、首先,其家族背景奠定了历史信任基础。作为中韩建交奠基人卢泰愚之子,卢载宪承载着两国33年前破冰外交的遗产,中方在送行仪式中直接提及“希望继承父辈意志”,这为他在华履职提供了罕见的政治资本。 2、其次,其专业履历契合当前需求。卢载宪拥有首尔大学经营学学位、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硕士及乔治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兼具法律实务和文化交流经验;作为东亚文化中心院长,他长期推动音乐、艺术等民间项目,有效增进了两国民心相通。 3、最后,其非职业外交官身份带来破局可能。李在明未选择传统外交精英,而是启用“文化桥梁型”人才,这反映了对华政策从意识形态转向务实合作的意图——卢载宪今年8月以总统特使身份访华的经历,已证明其在敏感时期沟通的有效性。 综上,其人选优势在于历史纽带、跨界能力和非对抗姿态,堪称李在明破冰外交的“最优解”。 卢载宪的核心任务明晰聚焦于两大方向:修复双边关系与开拓合作新机。短期任务包括迅速恢复大使级对话机制,解决悬而未决的贸易摩擦,并筹备APEC峰会期间的高层互动。 二、韩国经济的萎靡与救赎之路:中韩经贸的挑战与机遇何在? 韩国经济正深陷“增长焦虑”。2024年,韩国GDP增速放缓至1.2%,出口连续下滑,主因芯片和汽车产业受全球需求萎缩冲击; #黄埔少侠 #韩国 #李在明 #驻华大使 #新闻
00:00 / 06: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00:00 / 07: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2
               万万类霜天竞自由          今天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普普通通的节令。每当听到霜降这个名字,内心深处不免有些发冷感受,不禁涌起一股凄凉滋味,总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伤感。       霜降之时,寒风萧瑟,气肃而凝,露结为霜,花草凋零,蜇虫潜藏,候鸟南飞,雁阵惊寒,植物慢慢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条,空气之中弥漫肃杀的味道。         俗话说,霜降杀百草,秋尽百草枯。霜降表示秋之将尽,新冬将至,气温骤降,天气开始慢慢变冷,心中惆怅油然而生,感到阵阵酸楚。禁不住思绪翻滚。         今日之后,送走寒露,迎来霜降,冷空气即将频频到来,气温犹如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预示秋天向冬天过渡,意味又将寒冬来临,也是秋天最后的回眸。         在这秋冬交替的节气,看着悠然飘落的叶子,没有什么力量挽回一片落叶让它重回枝头,鲜绿如初。想起诸多的往事,深刻感悟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漫天遍野的落叶纷飞,这并不是意味着枯萎,这并不是意味着凋零,更并不是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而是意味着新生,意味着岁月轮回,意味着生生不息。         漫天飞舞的落叶归根,深入泥土,化为淤肥,滋养新的生命,这是一种流逝,是一段自然轮回过程,演绎生命的延续和超越,诠释整个大自然的永恒绝唱。             看着最后的一片落叶归根,看着最后的一枚硕果收藏,但愿所有的从前遗憾在这个秋天里平分秋色,但愿所有的望穿秋水的等待都能收到望眼欲穿的消息。          谁的生命里没有风霜雨雪的降临,谁的生命里没有饱经沧桑的逆境。经历向死而生之后,无论是命运多舛或者道路多坎坷,只有坚持才会胜利,定能胜利。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6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苏戎1周前
一提起中西交流,就想到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也是英国初次派使团访华。那场“跪不跪”的尴尬,成了后世无数关于“文明冲突”的象征。 但其实,两年后还有一场访问——荷兰使团访华。也就是1795年,荷兰人带着贺礼而来,只为祝贺乾隆登基六十年。 于是——他们成为鸦片战争前最后一个被乾隆皇帝正式接见的西方使团。 他们一路从广州到北京,走了两千多公里。这段旅程,友好、礼貌、充满好奇,完全不是我们印象中的“碰撞”。只是后来被遗忘了。 欧阳泰的《最后的使团》,就是在讲这段被尘封的故事。 他是史景迁的学生,一个能用中文、荷兰语、葡萄牙语、朝 鲜语读史料的汉学家。换句话说,他是那种真的能“听懂双方语言”的人。 他用几乎小说一样的方式写历史——细节生动、情绪饱满,却一点都不戏剧化。 我们能从书中感受到不一样的18世纪中国:广州港口的喧闹、运河边的船夫、北方冬日的冰嬉、圆明园的盛景,还有各地不同的方言、服饰、头饰…… 🔅书重有很多细节挺动人。比如: 荷兰人穿着橙红色制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乾隆笑了; 沿途经过扬州、苏州时,他们惊叹城市的繁荣和秩序; 甚至还留下了大量手绘图像,记录他们眼中的清代中国。 荷兰使团从南到北看中国,他们记录的不是征服,不是误解,而是惊叹。他们写下“这片土地令人敬畏”—— 那是18世纪末,一个欧洲人对中国的真心赞叹。 PS:当然,这些都是从西方人视角去记述和评价那段历史的,与我们自己的评判会有不尽相同处。 #近代史 #清朝历史 #荷兰访华 #最后的使团 #历史故事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