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马一赛7月前
古诗《黄鹤楼》(崔颢)赏析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传世名作,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此诗以黄鹤楼为时空坐标,融神话传说、历史沧桑与个人乡愁于一体,在虚实相生的意境中展开对生命、时空与归宿的哲思,展现出盛唐诗歌的雄浑气象与深沉情韵。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赏析: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以黄鹤仙人飞升的传说切入,瞬间将现实楼台与缥缈神话勾连。“已去”与“空余”形成时空断裂,黄鹤的飞逝象征永恒理想的消逝,徒留一座空楼矗立人间,暗含对世事无常的苍茫感喟。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以黄鹤的“一去不返”对比白云的“千载悠悠”,强化了短暂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思考。黄鹤的缺席与白云的自在流动,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宇宙亘古的隐喻。诗人以“空”字点破:仙人不可追,时间不可逆,唯有无尽时空默然见证人世沧桑。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笔锋陡转,从神话遐思拉回现实图景。晴空下汉阳树木清晰可辨,鹦鹉洲上芳草茂盛如昔,工笔细描的明丽之景与前三联的苍茫意境形成强烈反差。此处“历历”“萋萋”的叠词运用,既凸显景物生机,又暗含历史记忆的鲜活(注:鹦鹉洲因祢衡作《鹦鹉赋》得名,而祢衡亦为悲剧文人),使自然景观成为历史与当下的交汇点。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日暮烟波的苍凉意象收束全诗。诗人面对浩渺江天,触发了对人生归宿的终极追问——“乡关”不仅是地理故乡,更指向精神家园的迷失。烟波阻隔、归途难觅的困境,既是个体漂泊的写照,亦隐喻盛唐文人面对时代巨变时的集体彷徨。 诗坛地位: 崔颢此诗被历代推崇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不仅成就了黄鹤楼的文化地标意义,更成为中华诗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抖音创作者广告分成计划 #内容启发搜索 #抖音站外播放激励计划 #古诗词 #诗词
00:00 / 05: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07
00:00 / 04: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21
00:00 / 1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98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40
00:00 / 3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38: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苏堤清明即事》是南宋诗人吴惟信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诗句赏析 • 首联“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点明时令为清明,此时梨花盛开,春风吹拂。“半出城”表明出城寻春的游子众多,生动地描绘出清明时节人们倾城而出、踏青寻春的热闹场景。 • 颔联“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傍晚时分,游人散去,笙歌停歇,西湖边的万株杨柳归还给了流莺。此句以动景作结,用流莺在杨柳间啼鸣的画面,衬托出日暮后西湖的清幽宁静,与白天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艺术特色 • 侧面描写:作者没有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进行具体渲染,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联想。如通过游人“朝而往,暮而归”,侧面体现西湖胜景的魅力。 • 对比衬托:诗中描绘了白天游人如织、笙歌鼎沸与傍晚人散笙歇、流莺啼鸣的不同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西湖景色在不同时段的特点,也表现出诗人对西湖清幽之美的喜爱。 情感表达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西湖苏堤的春日美景和游人踏青的欢乐场景,抒发了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西湖清幽景色的欣赏,以及对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感悟。#每日诗词#古诗词#国学文化#诗词#每天学习一点点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6: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1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古诗词#Deepseek释义:《秋去秋来》一诗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以下是对其逐联的核对与赏析: 首联:今年秋意迟,方觉别离时 · 时序与心境的呼应:以“秋意迟”暗喻离别的不舍,物理时间的延迟与心理时间的恍惚相映成趣。 · 流水对手法:两句意脉相连,从秋意感知自然过渡到离情,浑然天成。 颔联:落叶无声怨,西风若诉思 · 工对分析: · “落叶”对“西风”:自然意象相协,一静一动。 · “无声”对“若诉”:反衬手法,无声之怨与有声之思形成张力。 · “怨”对“思”:情感虚实交织,深化秋思内涵。 · 拟人化意境:落叶含怨,西风代诉,物我交融。 颈联:灰空孤雁影,晚夕满黄枝 · 空间与色彩对比: · “灰空”对“晚夕”:苍茫天色与暮光笼罩,营造孤寂氛围。 · “孤雁影”对“满黄枝”:点与面的构图,“孤”与“满”形成视觉与心理的反差。 · 意象象征:孤雁喻漂泊,黄枝写凋零,共筑秋日苍凉画卷。 尾联:明月心相照,秋言菊共诗 · 虚实相生: · “明月”承前启后,既实写秋夜清辉,又虚喻澄澈心境。 · “菊共诗”以物拟人,菊与诗对话,将秋意升华为艺术境界。 · 超脱之笔:突破前文萧瑟,以明月菊花收束,归于宁静淡泊。 整体赏析: 全诗以“秋”为线,贯穿时序更迭、物候变迁与情感流转。中间两联对仗精严,颔联以声情取胜,颈联以画意见长。尾联擢升主题,从“别离怨思”跃至“心照共诗”,完成从伤秋到悟秋的精神跨越,暗合“秋去秋来”的轮回哲思。 对仗与意境浑然一体,可称咏秋佳作。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
华小师1年前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作品原文】黄鹤楼⑴:昔人已乘黄鹤去⑵,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⑶。晴川历历汉阳树⑷,芳草萋萋鹦鹉洲⑸。日暮乡关何处是⑹?烟波江上使人愁⑺。 【注释译文】⑴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⑵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⑶悠悠:飘荡的样子。 ⑷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市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⑹乡关:故乡家园。 ⑺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黄鹤楼 #华小师🌲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5: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4: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7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