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二首》刘禹锡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悲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我却觉得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树叶现在已经有红有黄。 试着登上高楼,那清冷的秋意直透骨髓,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浮若狂。 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青天。 深红:指红叶。 浅黄:指枯叶。 入骨:犹刺骨。 嗾 sǒu :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简析 《秋词二首》是一组七言绝句,为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通过咏物、咏景赞颂了秋天的美好,表现了其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这组诗运用鲜明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诗中直抒胸臆、境界开阔,既富含哲理之意蕴,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古诗词 #每天学习一点点 #诗词 #诗词名句赏析 #国学文化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1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7
诗词录:《秋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首彻底颠覆秋日印象的诗——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 为什么说它颠覆?因为当所有人都在秋天里哀叹“悲寂寥”时,刘禹锡却斩钉截铁地说:“我言秋日胜春朝”。这八个字像一记重锤,砸碎了千年来的悲秋传统。 要理解这首诗的震撼,得先回到公元805年。那一年,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朗州,政治生涯跌入谷底。但正是这样的逆境,让他写出了这首反悲秋的宣言。 “自古逢秋悲寂寥”,他直接点破了一个千年现象:从《诗经》到宋玉,文人总爱在秋天里感伤。可他偏不!“我言秋日胜春朝”八个字,像一把刀,劈开了所有陈旧的哀愁。 但光有口号不够,得有画面支撑。“晴空一鹤排云上”,这只鹤太关键了。它不是普通的鸟,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被贬谪的孤独有,但更关键的是“排云上”的劲头——一个“排”字把云层都推开了,像在说:就算被贬,我也要飞得比谁都高。这种劲儿,传统秋诗里哪有? 再看末句“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情和鹤一起飞上了天。这里有个巧思,“碧霄”不是普通的天空,是澄明浩瀚、没有阴霾的天。和传统秋诗里的枯藤、老树、昏鸦比,简直是两个世界。刘禹锡故意选这个意象,就是要告诉所有人:秋天可以很壮阔、很昂扬,甚至比春天更有生命力。 其实这首诗最厉害的地方,是它把诗人的品格和秋天的气韵融在了一起。“鹤排云上”的动态,暗喻了逆境中不屈的意志;“诗情到碧霄”的升华,又展现了艺术创造的自由。 这种写法,既像他在《陋室铭》里说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又像他在《浪淘沙》里写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永远在逆境里找希望,永远在寂寥中见生机。 为什么说这首诗是中国古代咏秋诗中最具生命张力的经典?因为它彻底革新了悲秋传统。28个字,把秋天的开阔气韵和诗人的刚健品格熔铸在一起,创造出“秋日胜春朝”的新境界。 这种写法,既体现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辩证思维,又彰显了唐代士大夫愈挫愈勇的精神气质。 所以,下次再读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时,不妨想想刘禹锡的鹤。它排开的不仅是云,更是所有束缚心灵的阴霾。而“秋日胜春朝”的豪情,也提醒我们:真正的生命力,从不在顺境里绽放,而在逆境中依然能飞向碧霄。 #秋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古诗词 #古诗词欣赏#诗词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