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基础科学和非基础科学的有什么区别? 基础科学和非基础科学,到底有什么区别? 先说定义。 基础科学,也叫“纯科学”,它的目标只有一个:探索自然规律,回答‘为什么’。典型的学科有:数学、物理学、理论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他们研究的都是物质最基本的构成是什么?大脑如何产生意识等等。不追求立刻变现,也不解决具体问题,只为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 而非基础科学,我们通常称为应用科学或工程技术,它的目标很明确:解决实际问题,回答‘怎么做’。 典型的领域有:机械工程、临床医学、软件开发、建筑技术等。它直接服务于产业、医疗、国防、生活。比如:怎么开发一种抗癌药?怎么让5G信号更快更稳? 举个例子: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没人知道这玩意儿能干啥。 那是纯粹的思维突破——解释时空的本质。 但一百年后,GPS卫星必须根据相对论修正时间误差,否则每天偏差约10公里。 我们国家的北斗系统就是采用类似技术实现高精度定位。没有这个理论你就实现不了 再比如,上世纪科学家研究量子力学,只是为了搞懂原子怎么运作。 今天呢?半导体、激光、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全建立在量子理论之上。 这就是基础科学的威力——它不直接产出产品,但它是所有技术的“地基”。 我喜欢用数据说话: 据统计,从20世纪以来,超过70%的重大技术突破,其理论源头来自基础科学研究。 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约60%授予的是纯理论发现,而非应用成果。 反观非基础科学,它快、准、狠。 比如疫情期间,中国1个月完成核酸检测工具研发, 但它依赖什么?依赖对病毒基因组的理解,而基因测序的原理,来自分子生物学这一基础学科。 打个比方: 基础科学就像是挖井的人——十年磨一剑,默默向下,直到挖出水; 非基础科学是送水的人——把水装进桶,运到千家万户。 问题是,现在很多人只看到“送水”的功劳,却忘了“挖井”的价值。 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愿意投资建厂,但不愿长期支持一个研究所; 最后总结一下: 基础科学:问“为什么”,周期长、风险高、短期无回报,但决定文明高度; 非基础科学:问“怎么做”,见效快、应用广,但依赖前者提供理论支撑。 两者不是对立,而是上下游关系。 没有基础科学,应用就是无源之水; 没有应用科学,基础就难以惠及大众。 #基础科学 #诺贝尔奖 #知识分享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6: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9
人类有灵魂吗-物理学家霍森菲尔德的回答 人类仅是基本粒子的集合体吗?意识与灵魂能否用物理学解释? 演讲者简介: 萨宾·霍森菲尔德(Sabine Hossenfelder)是一位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和科学作家,专注于量子引力、基础物理学和科学哲学研究。她以批判性思维和清晰表达复杂科学概念的能力闻名,并经常在公开讨论中探讨物理学与哲学的交集。 内容摘要: 霍森菲尔德从粒子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人类本质上是由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构成的集合体。尽管这种微观描述过于复杂且不实用,但现有物理定律已足以解释宇宙(包括人类)的组成。然而,许多人对此感到不安,质疑意识、灵魂等非物质层面是否被忽略。 她驳斥了"二元论"(即物质与灵魂并存)的必要性,指出若灵魂不与物理世界互动,则无需引入物理学理论;反之,它就必须被纳入现有科学框架。她支持"还原论"观点,认为一切现象(包括意识)均可追溯至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尽管实际计算(如预测眼睛颜色)目前仍不现实。 霍森菲尔德强调,人类的独特性不在于粒子本身,而在于其组合方式所承载的信息——这些信息决定了我们思考、创造甚至星际旅行的能力。她提出一个前瞻性观点:理论上,人类身份(包括身体和思维)可通过原子配置信息数字化实现"上传",因为物理学定律并未设限。这一论述既挑战了传统灵魂观念,又为科技未来提供了激进的可能性。
00:00 / 05: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