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
00:00 / 1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3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道德经》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精简解读与重点概括 核心思想 老子通过描述“道”的不可感知性(夷、希、微)和超越性(无状无象、无始无终),揭示“道”的本质是无形无相却真实存在的宇宙规律,强调“执古御今”——以古已有之的规律驾驭现实,从而把握万物本原。 重点解析 “道”的不可感知性 视之不见(夷):道无色无形,无法用视觉捕捉。 听之不闻(希):道无声无息,超越听觉范围。 搏之不得(微):道无质无体,无法通过触觉感知。 三者混一:夷、希、微本质一体,不可分割追问,体现道的“混成”特性。 “道”的超越性与本质 无状无象: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既非具体形态,又非完全虚无,而是若有若无的“惚恍”状态。 无始无终:道无首无尾(“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超越时空限制。 “道”的实践意义 执古御今:掌握古已有之的规律(道纪),可驾驭当前具体事物(“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知古始:追溯宇宙本原,理解道的运行法则,即“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哲学启示 超越感官:道需通过理性思维而非感官经验把握,强调“否定性思维”的重要性。 规律性与实用性:道虽无形,但支配万物有序运行,人类可通过历史经验认识并应用规律(如科学史中的继承与创新)。 总结 第十四章通过否定感官经验(夷、希、微)和描述道的超验性(惚恍、无始无终),揭示“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其核心在于:以历史规律指导现实,以无形之道驾驭有形世界。理解此章需跳出具体物质形态,从宏观规律和本质视角把握“道”的永恒性与实践价值。#道德经 #修行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82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2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