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6: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十三将士归玉门:东汉铁血戍边的千古绝唱 十三将士归玉门:东汉铁血戍边的千古绝唱 “十三将士归玉门” 是东汉时期西域戍边史上最悲壮的篇章之一,记录了一支孤军在绝境中坚守数月、最终仅有 13 人幸存归乡的传奇,展现了古代将士 “宁死不降、守土卫疆” 的铁血精神,其悲壮程度与精神内核,被后世誉为 “东方版温泉关之战”。 一、背景:西域动荡中的孤城困守 故事发生在东汉章帝时期(公元 75 年 - 76 年),彼时东汉虽重建西域都护府,但西域局势依旧动荡 —— 北匈奴联合车师国(西域古国,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反叛,大举进攻东汉在西域的据点,其中疏勒城(今新疆昌吉州奇台县附近,一说在喀什疏勒县)成为匈奴重点围攻的目标。 驻守疏勒城的,是东汉将领耿恭(东汉开国功臣耿弇之侄,素有勇略)与麾下数百名士兵。当时西域都护陈睦已在匈奴突袭中战死,友军关宠驻守的柳中城也被围困,疏勒城彻底沦为 “孤城”:外无援军、内无粮草,且时值冬季,大雪封山,气温低至零下数十度,士兵们不仅要抵御匈奴的猛攻,还要面对饥寒交迫的绝境。 二、坚守:以血肉之躯抗十万之敌 匈奴为逼降耿恭,采取了 “围而不攻、断水断粮” 的策略,断绝了疏勒城的水源与粮道,甚至派使者劝降,许诺封耿恭为 “白屋王”(匈奴贵族封号)。但耿恭的回应堪称千古刚烈 —— 他斩杀匈奴使者,将其尸体烤食(《后汉书》载 “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以此明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绝境之中,士兵们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断水时:城中水井干涸,士兵们只能 “笮马粪汁而饮之”(压榨马粪中的水分解渴),后来耿恭率人在城中挖井,挖到 15 丈深(约 40 米)仍不见水,他跪地祈祷后,竟有泉水涌出,士兵们欢呼雀跃,甚至向匈奴展示井水,令匈奴误以为有 “神助”,暂时撤军; 缺粮时:粮食耗尽后,士兵们煮食铠甲上的皮革、弓弩上的筋腱,甚至 “煮铠弩,食其筋革”,却无一人投降; 三、救援:跨越千里的 “生死驰援” 疏勒城的求救信历经艰险传回东汉都城洛阳时,朝廷内部曾引发争议:有人认为 “西域偏远,救之成本太高,且士兵恐已阵亡”,主张放弃;但司徒鲍昱力排众议,痛陈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今后谁复为#的铁血精神其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5
嘉佳5天前
《诗经·小雅·小明》是西周时期官吏行役时的忧思之作,通过描绘艰苦的戍边生活、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劝诫,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下是全诗的分章解析与赏析: 《小雅·小明》原文 第一章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第二章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第三章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念彼共人,兴言出宿。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第四章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穀以女。 第五章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分章解析 第一章 时空背景:诗人远行至西方荒原(“艽野”),历时漫长(“载离寒暑”),内心饱含忧苦。 矛盾心理:思念故土与亲友(“念彼共人”),却因害怕获罪(“畏此罪罟”)不敢归去,揭示官身不由己的困境。 第二章 时间流逝:出发时新年伊始(“日月方除”),如今岁暮未归,公务繁重(“我事孔庶”),孤独与疲惫交织。 情感深化:对“共人”(可能指同僚或妻子)的眷恋与无奈,进一步强化“畏此谴怒”的压抑。 第三章 境况恶化:政事紧迫(“政事愈蹙”),时节更迭(“采萧获菽”暗示秋日),诗人自责自伤(“自诒伊戚”)。 行动映射:因忧思难眠“兴言出宿”,反衬归心似箭却身陷羁绊的痛楚。 第四、五章 转向劝诫:诗人以“嗟尔君子”呼吁同僚恪尽职守(“靖共尔位”),亲近正直。 寄托于天:强调神明眷顾正直之人(“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既是对他人的勉励,亦是对自身的宽解。 主题与艺术特色 双重主题: 个人忧思:通过时空转换(“昔我往矣”与“岁聿云莫”)、景物描写(艽野、寒暑、萧菽)勾连艰辛行役与思归之情。 社会责任感:后两章转为对“君子”的劝谕,体现儒家“敬其事”的伦理观念,形成个人情感与公共责任的对话。 结构匠心: 前三章以重章叠句强化情绪,每章以“岂不怀归?畏此……”收尾,形成回环往复的咏叹;后两章突转议论,升华诗意。 意象象征: “明明上天”既起兴,亦暗含对公平秩序的渴望;“共人”作为情感投射对象,虚实相生,增强感染力。 历史语境 此诗可能创作于西周后期,社会动荡加剧了官吏的行役之苦。诗中“畏此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wljzh20212周前
(明)扎马台烽火台 兰州西固 2025.10.11 兰州在历史上历来是戍边重镇。兰州扎马台烽火台,位于兰州市西固区东川乡坡底村南面的龙爪山下,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和军事价值的明代长城遗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扎马台烽火台,坐落在海拔2000多米的向阳坡地上,坐南朝北,居高临下,俯瞰黄河,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它扼守黄河南岸,与北岸的柴家台堡隔河相望,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关键制高点,对监控河面、传递军情、预警外敌具有重要作用。 该烽火台属于明长城西固段的一部分。明长城在西固区境内分为南北两岸,总长约34.1千米。扎马台烽火台所在的南岸长城,自西向东贯穿西固,是明代西北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 尽管现存的烽火台为明代所建,但“扎马台”这一地名却承载着更古老的传说,与宋代“杨家将”西征的故事紧密相连。据民间传说,北宋年间,杨家将后人杨满堂奉命西征,率军抵达兰州西固一带时,正值盛夏(六月),黄河水流湍急,无船可渡。杨满堂便将大军驻扎于此地的高台之上,此地因而得名“扎马台”(即“扎营驻马之台”)。杨满堂为民间传说人物,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此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军民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自然力量的想象,为扎马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历史上,扎马台曾建有长40米、宽35米的城堡,但未能保存至今。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是扎马台烽火台(又称“扎马台墩”)和扎马台堡寺庙台。烽火台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眼睛”,一旦发现敌情,白天燃烟(燧),夜晚举火(烽),以最快速度将警报传至远方。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
00:00 / 00: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