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35
00:00 / 29: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鹏程10月前
苗族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是贵州省丹寨县的传统舞蹈。苗族芦笙舞,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阿卯古史传说》记载道,上溯到远古时代,苗族先民由于"敌人闪岛觉地福从莱色米夫地来攻打,激战历不能胜敌人,于是迁往南风吹来的方向",苗族先民由北向南迁移途中"青年人骑牛游渡"过黄河。入夜,先过河的人唯恐后来者失散,就吹起芦笙燃起篝火将人们召集拢。为驱除寒气,人们伴随芦笙旋律,纷纷跳起了芦笙舞。芦笙跟笛子一样,是苗族青年男子亲密的伙伴。在苗家舞场上,常见青年男子身背芦笙口吹笛子,或是将笛子插于腰带上又吹响芦笙。《云南少数民族》认为,"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在歪头山,芦笙一响,总有歌舞相伴。苗族芦笙舞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舞蹈。芦笙舞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风俗性芦笙舞。2006年,苗族芦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0:00 / 08: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9
00:00 / 1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5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5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