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11
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6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
比纸薄10万倍的芯片,承载中国“换道超车”的厚重希望 一沙一世界,一芯一未来。当全球半导体产业在传统硅基赛道上陷入物理极限与制程精进的苦战之时,一颗来自中国实验室的二维芯片,正以原子级的薄度与百万倍的速度跃升,为这场关乎国运的科技角逐开辟了新战场。 2025年10月8日,《自然》期刊的封面见证了中国芯片技术的里程碑时刻。复旦大学周鹏-刘春森团队研发的“长缨”芯片,不仅是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更是对“创新路径”的深刻重构。其核心的“破晓”二维闪存器件,以400皮秒的存储速度和降低60%的能耗,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身份转换。这组数字的背后,是手机开机动画的瞬间完成,是数十G高清视频的即点即播,是数字生活体验的质的飞跃。 “长缨”芯片的巧思,在于它选择了一条“融合创新”的务实路径。面对二维材料蝉翼般的极致薄度与硅基电路微缩城市般的立体结构之间的融合难题,研究团队“先分后合”的策略展现了东方智慧——不追求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着眼于渐进式的革新。这种将二维存储电路与成熟CMOS控制电路分别制造再精密拼接的思路,不仅实现了94.3%的超高良率,更探索出了一条兼顾技术创新与产业现实的可行之道。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其产业化前景展现的战略眼光。“长缨”芯片不颠覆产线、只升级核心的轻量化路径,让中芯国际等国内晶圆厂无需投入数百亿资金改造即可实现量产。在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被三星、美光等巨头垄断90%份额的当下,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技术突破,正是破解专利壁垒和设备封锁的妙手。它证明了中国芯片产业完全有能力在遵循国际产业规律的同时,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颗厚度仅1-3个原子的芯片,承载的远不止技术突破本身。在AR/VR、云计算、AI大模型训练等领域,它预示着数据处理效率的质的飞跃;在能源消耗层面,它代表着数字基建的绿色转型可能;在国家科技战略上,它标志着中国在下一代存储技术的国际竞争中首次抢得先机。 诚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长缨”芯片仍需经历3-5年的技术完善与市场检验。但它已经清晰地指向一个未来:中国芯片的破局之路,未必只能跟在传统技术身后追赶,完全可以在新兴赛道实现超越。这颗薄如蝉翼的芯片,因此拥有了千钧之重——它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晶,更是发展思路的启示。 “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中国芯片产业的这步先手棋,已经落子。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2: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