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医3周前
国庆节的由来与意义 作者:陈志勇军医 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法定节日,庆祝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这一天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国庆节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象征与民族自豪 国庆节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重要标志。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了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 2.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国庆节让人民铭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以及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它提醒人们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3. 展示国家发展成就 国庆节是展示中国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通过阅兵、群众游行、文艺演出等形式,展现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4. 增强民族凝聚力 国庆期间,全国各地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各族人民共同欢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它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奋斗、共创美好未来的决心。 5.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国庆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激励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热爱祖国、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6.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国庆节不仅是政治节日,也是文化盛会。各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庆祝活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时代活力,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总之,国庆节是中国人民共同庆祝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日子,它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国庆节 #国庆节的意义 #国庆节的由来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壹视界 | 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中国为什么行 壹视界·任仲平文章解读 | 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中国为什么行 从世界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至少破解了两个“不可能”难题。 ——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新时代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这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造。 ——用8年时间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致力于让14亿多人口一起迈向现代化,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这两个“前所未有”具有世界意义,深刻表明“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 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中国为什么行? 领航掌舵。既从战略上统筹谋划,又在战术上精准发力。 202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被誉为“宏观调控的一次里程碑式出手”。“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一仗一仗地打、一关一关地闯,中国式现代化步伐坚实。 思想引领。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深入阐述新发展理念、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正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们党始终把握发展规律、掌握了历史主动。 引领未来,中国做对了什么? 新时代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蕴含着生动而深刻的答案。
00:00 / 04: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国旗之下 国旗之下” 这一表述在中国语境中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既涵盖法律规范与国家仪式,也涉及文化表达与社会实践。以下是结合最新动态与典型案例的综合解析: 一、法律框架与国家仪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其悬挂、使用需遵循严格规范。2025 年国庆期间,全国多地举行升国旗仪式,天安门广场吸引了 12.1 万名群众参与。这种仪式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更通过法律保障其严肃性。例如,新疆帕米尔高原的红其拉甫边防连,三代守边人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与官兵共同升旗,将 “守边护旗” 视为 “守家护国” 的使命,体现了国旗作为国家主权象征的深层含义。 二、文化表达:微电影与歌曲的多维呈现 微电影《国旗之下》2024 年国庆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同名微电影,通过三个交织的故事诠释国旗精神:老红军临终前想看天安门升旗的夙愿、医生在抗疫中的无私奉献、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的奋斗。影片由牛犇、杨子姗等实力派演员主演,以细腻的叙事展现普通人与国旗的情感联结。此外,新疆塔城地区以社区居民沙勒克江・依明数十年坚持升国旗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国旗之下》,更入围香港国际网络电影节,凸显国旗在民族团结中的凝聚作用。 歌曲《国旗之下》由陈涛作词、王备作曲的同名歌曲,以 “北上漠河早见冰雪,南下三沙浪花飞泻” 的宏大意象,描绘祖国疆域的辽阔,传递 “一国一家一心” 的理念。该曲在 2020 年国庆音乐会上演出,并被收录于专辑《百年》,黄景瑜、陈燕妮等歌手的演绎进一步扩大了其传播力。 三、社会实践:从基层治理到国际对比 国内基层治理中的国旗叙事国旗在基层治理中常被作为凝聚共识的符号。例如,西藏林芝嘎拉村通过升国旗仪式促进各族群众 “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并结合民俗交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共同富裕。这种 “国旗 + 文化” 的模式,将国家认同融入日常生活。 国际视野下的国旗政治对比其他国家,国旗的象征意义可能引发争议。2025 年 9 月,英国多地爆发 “升旗运动”,本土居民在移民安置酒店附近悬挂国旗,与反种族主义团体发生冲突,国旗成为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的焦点。而在法国,埃菲尔铁塔虽投射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国旗象征和平,但市政厅却禁止悬挂巴勒斯坦旗,暴露西方社会在多元文化主义中的困境。此类事件凸显国旗在不同社会语境中的复杂角色。 四、教育与传承:从校园到公共空间 校园文化中的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2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