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朱枫的两度婚姻,太不容易了!朱枫在1927年22岁嫁给了沈阳兵工厂上校工程师陈绶卿,此时陈绶卿已有两子两女,两子送老家镇海读书。两女陈宜10岁、陈莲芳(阿菊)7岁,跟着父亲和这个新女人过日子。朱枫进门那天,屋里弥漫着煤油灯的烟味,她站在门槛边,行李箱还没打开,就听见孩子们低声的哭泣。陈绶卿咳嗽着招呼大家坐下,饭桌上,碗筷碰撞的声音盖过了尴尬。 日子过得飞快,朱枫生下女儿陈明珍,取名时她盯着婴儿的小手,觉得这双手会握住什么大事。后来这孩子改名朱晓枫,纪念她烈士的身份。1932年,陈绶卿走了,病床边,朱枫握着他的手,窗外雨点敲打铁皮屋顶,她没哭,只是默默合上他的眼睛。留下的,是一个家,孩子们靠着她,但她总觉得肩上多了一层重量。 五年后,1937年,朱枫再婚,这次对象是陈绶卿的亲外甥朱晓光。朱晓光是她养女陈宜和陈莲芳的姑表兄,这层关系像一张网,缠得人喘不过气。婚礼简单,战火的硝烟味飘进屋子,朱枫穿了件旧旗袍,袖口磨出了线头。朱晓光是个革命者,眼神总是望着远方,他们生了个儿子朱明,婴儿哭声在夜里回荡,朱枫抱着他时,手指冰凉,她知道自己不会常在家。 朱枫把20岁的陈宜嫁给了自己的学生朱曦光。朱曦光也是陈宜的姑表兄,这门亲事听起来像家族的循环,朱枫安排时,抽了根烟,烟雾在灯光下模糊了她的脸。陈宜生了一子一女,日子过得像流水,她在家带孩子,朱枫的女儿朱晓枫和继母的儿子朱明,都叫她妈妈。朱枫常年在外,革命的旗帜拉得她走得远,家里的灯总是陈宜点着,她擦地板时,膝盖酸痛,窗外是孩子的笑声和炮火的回音。 朱晓光活到2000年,在北京走完一生,他是老革命,骨灰撒进风里。朱晓枫成了医生,复旦大学医学院毕业,退休前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救人,手术刀在她手中稳如磐石。朱明留在上海,和父亲一起,生活像一艘旧船,波澜不惊。朱枫的影子,总是匆匆,留下的故事,让人看一眼就懂。家里的照片黄了,边角卷起,里面是那些脸,笑得不全。革命的路走远了,家庭的债还着,朱枫的容易,从来不是别人能说的。 #朱枫#情感共鸣 #朱枫烈士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7
朱枫,1905年生,原名桂凤,改名湛之,浙江省镇海县城(今宁波市镇海区)人。出身富裕家庭。1914年入县立高级女子小学,1921年入宁波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带头参加反帝爱国活动。1927年远嫁沈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举家返乡,翌年丈夫病逝。1937年"七·七"抗战开始,投入救亡宣传活动,参与救护遭日机轰炸的死伤人员。期间,与朱晓光结婚。当年底举家去武汉,次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新知书店工作,并捐款500元。武汉失陷前返浙江,在金华 帮助台湾爱国志士筹建台湾抗日义勇队,慨捐800元,并向义勇队少年团捐赠衣物。1939年秋,与朱晓光赴皖南新四军军部,设随军书店。1940-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先后坚持在新知书店和书店桂林办事处工作。1941年夏,化名周爱梅,三次进入上饶集中营,探望和设法营救皖南事变时被捕的朱晓光,晓光于次年春越狱成功归队。1944年初至沪,参加书店驻沪办事处筹组同丰商行。10月,同丰商行遭敌破坏,曾被捕押于日本宪兵队,经受酷刑,守口如瓶,后经组织营救出狱。1945年 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调至中共华中局在沪贸易机构经理财务,兼管情报部门经费,巧妙周旋于国民党经、军、警上层人物之间,保护党的事业和同志安全。1948年秋调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奉命去台湾执行秘密潜伏任务。1950年2月,因叛徒告密,被敌人追捕,狱中坚贞不屈,同年6月10日,在台北壮 烈就义。#朱枫烈士 #沉默的荣 #铭记英雄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00:00 / 06: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9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