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0
《古文观止》打卡Day124|圬者王承福传 读《圬者王承福传》如观一幅市井贤者的素描,笔墨间满是韩愈对“自食其力”的推崇与对“贪逸失道”的警醒。今日细品这篇以小人物见大道理的传记,寥寥数语里既有“各致其能以相生”的生存智慧,也有“食焉怠其事”的世态弊病,于述人、论理、自省间,窥见中唐士人对“本分守道”的思考与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洞察。 ✅ 开篇述人中的处世底色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开篇便以反差定调——粉刷墙壁本是卑贱辛苦的营生,王承福却做得自在满足。继而铺陈其人生轨迹:曾为兵有官勋却弃之,丧田后以镘为业三十余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付房租饭钱、余钱接济贫者,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安于本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形象。这份以“贱业”显“傲骨”、以“微行”见“本心”的写法,为后文“各致其能”的论述埋下伏笔。 ✅ 论理斥俗中的世道清醒 王承福的言谈,恰是对当时浮躁世风的当头棒喝:“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点出社会运转的核心——人人尽己所能、相互依存;更直言“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戳破“不劳而获”“贪位妄为”的虚妄。他见多了富贵之家转瞬成墟,叹其“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以自身“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的选择,对比那些“多行可愧、知不可而强为”的权贵,将“守本分”与“失正道”的后果清晰剖白。这份以“市井之言”说“世道之理”、以“亲身所见”斥“贪妄之弊”的清醒,是对中唐社会阶层失衡、价值观扭曲的深刻批判。 ✅ 结尾自省中的价值取舍 韩愈的评述,为全文增添了一层思辨厚度:“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肯定王承福安守本分的选择;却也直言“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点出其“不蓄妻子、少顾他人”的局限。但最终承认“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在“独善”与“兼济”的权衡中,认可了王承福“守道无愧”的价值。这份“先赞后评、既肯定又反思”的态度,恰是韩愈对“如何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深度思考——不求兼济天下,至少守住本心,亦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需要我针对文中“力与智”“独善与兼济”这些核心矛盾,补充结合现代职场或人生选择的解读吗?这样能更直观看到这篇古文对当下“职业选择”“人生价值”等话题的借鉴意义。
00:00 / 1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2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0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65
言语理解:户枢不蠹(shū dù)是什么意思? 行测高频成语打卡📚|户枢不蠹[hù shū bù dù](考频12次!🔥) 1.成语来源 🌟 【户枢不蠹】原文是战国·吕不韦及其门客《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后世据此典故引 申出成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古代没有现代的防腐技术,人们发现经常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就是“户枢”)不会被虫子蛀坏,于是用这个生活现象比喻“事物只有保持运动或活跃状态,才能抵抗外界侵蚀”。 2.成语精讲 ✨ 核心含义: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容易受到外物的侵蚀。 官媒例句(人民日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读书学习,才能让知识的河水始终充沛不断流,才能解决“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本领恐慌。 3.记忆技巧 💡 ✍【联想记忆法】“户”就是门户、门,“枢”是门轴(记成“门的转轴”),“蠹”是虫子蛀(可以想“虫子把木头蛀出洞”)。所以连起来就是“门的转轴因为经常转,所以不会被虫子蛀”—— 记住这个场景,释义和用法就全拿捏啦! 4.错误用法 ❌❌混淆适用对象:比如“这款家具质量很好,放在家里户枢不蠹。”——错!“户枢不蠹”是比喻“事物因运动而不易被侵蚀”,不能直接用来形容具体物品“不被蛀”。 5.易错词、近义词辨析 🔍 易错字注意:别把“户枢不蠹”的“蠹(dù)”写成“蠢(chǔn)”。“蠹”是“虫子蛀蚀”的意思,和“愚蠢”的“蠢”完全没关系,写错就闹笑话啦。 #逻辑填空 #言语 #行测 #行测干货 #省考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4
感染“脑腐”之后 ——大潮退去,什么都没有剩下。 据报道,“brain rot”当选牛津词典2024年度词汇。“Brain Rot”就是“大脑腐蚀”的意思,它用来描述一种思想、兴趣或行为对人产生了过度沉迷甚至痴迷的状态,通常带有一点自嘲或者戏谑的意味。牛津词典主席卡斯帕·格拉斯沃的说法是:“脑腐”一词揭示了虚拟生活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以及我们如何利用闲暇时间。 “脑腐”和“垃圾内容”(slop)都在牛津词典的年度词汇的候选名单里,两者似乎构成了因果关系,我们的眼睛被钉在小小的屏幕上,看了太多的“垃圾信息”,所以才导致“脑腐”。 现代都市,几乎每个人都是手机的深度用户,无时无刻不把手机掏出来,看看最近有没有什么新闻。新闻App上有没有推送,朋友圈里有谁给我点了赞,什么样的瓜我忘记更新了,谁谁谁又爆出了绯闻。看了之后,就忍不住要回复、检索、跟踪、辩论、反驳、站队、戏仿…… 网络上永远在更新slop,以至于不学网络梗,就感觉被社会抛弃。你刚刚搞明白“珂学”,大家突然就不玩了。学习啊,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 隔半年回头一看,读了很多信息却没有学到知识,大潮退去什么都没有剩下,只留下了“脑腐”症状。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在流量高度商业化的时代,抓住眼球、延长用客停留时间、激发用户“活跃度”,才是商业的本质。 尤瓦尔·赫拉利《智人之上》里说,算法发现充满仇恨的阴谋论更能提升人类在社交平台上的参与度,所以,算法就做出了一个致命决定:传播愤怒,传播阴谋论。而这些基于愤怒、阴谋论的讨论,其实是最没有意义,也最不可能达成共识,最无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 据说,“脑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梭罗写的《瓦尔登湖畔》里,梭罗在100多年前就觉得信息过载了。他还有一句名言:“大多数人都悄无声息地过着绝望的生活。”沉溺于信息的洪流,又何尝不是对于自身客观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 最近,在我忍不住拿起手机时,常常用两句话来劝慰自己。一句是,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一切人性的问题皆源自人无法在一间房间里安静独坐。”另一句是,卡尔·纽波特《数字极简》里讲的:“在高科技时代里,获得成长的关键是大幅度减少使用技术的时间。”#突然的感触 #腐蚀的痛处 #脑瓜子嗡嗡嗡嗡 #多么痛的领悟
00:00 / 03: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