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5: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6: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6: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7: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34
《资本论》第四卷中马克思提出,“婚姻制度是人类奴隶制度中最后一环,共产主义是没有婚姻制度的,婚姻制度起源于父权制度下的对血统纯正的追求,本质是对女性生育的剥夺和掌控,婚姻的产生是为了让男性更加方便的剥夺和奴役女性,婚姻本质是保障每一个男性都有自己的奴隶。”一针见血地道出婚姻的经济属性,婚姻是为了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劳动力以及稳定的社会结构,并不是因为爱情,婚姻法从未要求人们因为爱情而结婚,只是大家自以为婚姻是爱情必要的结果。婚姻本身的价值是资源整合,嫁错人与不嫁错人都不是婚姻的本质,经济才是。太多神形难画的爱情溺毙在婚姻的琐碎与暴政中。凭借爱情为票根进入婚姻影院却亲历数场富含欺骗、暴力、血腥的话剧表演。曲终人去只留悔恨不甘与后知后觉的醒悟。婚姻法存在诸多漏洞去保障上位者的权利,而女性在婚姻中的价值依托子宫,靠生育男婴掌握话语权。究其根本,养儿防老的桎梏思想,后代延续实现薛定谔层面的永生以及自我麻痹三位一体。婚姻就像当下的机器对人实现异化,女性被奴役被当作凝视的客体,男性确保自己的小皇帝位置,在育儿场景中永远缺失,这种隐身对子女的成长实现父爱阉割,也有时异化太多母子关系出现巨婴、性格缺陷的人。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强烈批判了婚姻对女性的剥削也指出女性个体的被规训性使其社会化过程中主体性缺失,而进入婚姻就是再次将自己成长的价值依附于孩子、家庭。从消解女性主体性到经济剥削最后母职圣化实现全方位绞杀,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子宫去孕育冠夫姓的孩子并且延续夫家香火,各种匪夷所思的论断就像糟糕的网络环境,严肃的议题轻松幽默化,轻松的议题严肃公正化。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如同孩子实现不了香火继承,不断延续的只是自私、生生不息的基因编码。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9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1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论》1卷4章 资本的总公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形式,即G-W-G'(货币-商品-货币)。在这个公式中,前后两端的货币是不同的量,表明预付一定量的货币收回更多的货币。它集中反映了资本最本质的特征。 每一个新资本,最初总是作为货币出现在市场上,但是,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一,它们的流通形式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即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它的流通形式是简单的流通形式,即W-G-W(商品-货币-商品)。商品生产者先是出卖,使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是购买,货币再转化为商品。这是为买而卖;而作为资本的货币,它的流通形式是资本流通的形式,即G-W- G'(货币-商品,再到更多的货币)。货币所有者先是购买,使货币转化为商品,然后是出卖,商品转化为货币。这是为卖而买。第二,不同的流通形式反映不同的目的。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为买而卖,其目的是用一种使用价值换取另一种使用价值,目的是消费,满足需要,运动是有止境的;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为卖而买,其动机和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为的是取得超过原预付的货币额,这个超过原资本价值的余额就是剩余价值,而追求剩余价值的运动是没有止境的。 在商品流通中,两极都是商品,他们在价值上是等量的,而在使用价值上是不同的。这体现着社会劳动的不同物质的交换。而在资本流通中,两极是货币,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应该是G-W-G'。在这里,G'= 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这就是说,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 正是这种运动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从表面上看,是和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相矛盾的。因为,无论货币转化为商品,还是商品转化为货币,只是商品形态的变换,本身并不包含价值的改变。商品交换就其纯粹形态上来说,是等价物的交换,它不存在价值的增值。而且,即使是非等价物的交换,也无法使价值增值。因为每一个商品生产者既是卖者,又是买者。如他作为卖者享有高价出卖商品的特权,那么,当他作为买者时,也要向别的卖者付出高价;如他作为买者享有低价购买商品的特权,那么,当他作为卖者时也得以低价卖给别的买者;总之,上述任何场合都会盈亏相抵。
00:00 / 1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劳动力创造的新价值-《资本论》1卷6章2节4 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即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却不是这样。当劳动通过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时候,它的运动的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假设生产过程在工人生产出他自己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以后就停下来,例如,他劳动6小时加进3先令价值。这个价值是产品价值超过其中由生产资料价值构成的部分而形成的余额。它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唯一的新价值,是产品中由这个过程本身生产的唯一的价值部分。当然,它只是补偿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时预付的,工人自身在生活资料上花费的货币。就已花费的3先令来说,这3先令的新价值只是表现为再生产。但它是真正的再生产,不象生产资料的价值只是表面上的再生产。在这里,一个价值用另一个价值来补偿是通过创造新价值来实现的。 然而我们已经知道,劳动过程在只是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并把它加到劳动对象上以后,还越过这一点继续下去。要再生产出这一等价物,6小时就够了,但是劳动过程不是持续6小时,而是比如说持续12小时。这样,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
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四章内容(第十章到第十三章),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和发展过程,核心是围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展开。具体如下: • 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工人在同样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特征,它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 • 第十一章:协作:协作是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初形式。通过众多工人在同一劳动过程中的协同工作,可以产生比单个工人分散劳动更大的生产力。例如,大规模的建筑工程中,众多工人协作施工,效率远高于个体单独劳作。马克思分析了协作的优势,如可以节省生产资料、激发个人竞争心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出一种新的集体力等,还探讨了协作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发展和作用。 • 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分工在生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工场手工业是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形式,它使生产过程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马克思详细阐述了工场手工业的分工特点、发展阶段以及对工人和生产的影响。分工使得工人的劳动技能更加专门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同时也使工人更加依附于资本,劳动变得更加单调和机械,工人的身体和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 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机器的应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机器大工业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论述了机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机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机器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但也导致了大量工人失业,形成了产业后备军,加深了工人阶级的苦难。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生产的集中和垄断趋势加强等。 总体而言,《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揭示了资本主义通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方法,展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资本论 #听书 #钱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