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具身智能的发展趋势的一个核心方向是通用化与专用化的权衡:终极目标是开发像人一样能适应各种未知环境的通用具身智能体(理想中的人形机器人),但短期内更现实的是在特定场景(如特定仓储分拣、特定手术步骤)高度优化的专用系统,因为通用化面临着运动控制复杂度、环境泛化能力、能源效率等多重巨大挑战。首先具身大模型被视为关键引擎,需要发展能深刻理解物理规则、具身运动特性、融合多模态感知并执行复杂任务规划的下一代大模型,作为具身智能强大的“大脑”。硬件瓶颈亟待突破,高功率密度驱动元件、高灵敏度低成本传感器(尤其是触觉)、高能量密度电池等是限制性能、成本和应用普及的关键因素。其次安全与伦理挑战不容忽视,实体机器人若失控或决策错误可能造成物理伤害,需建立严格的安全标准、故障冗余机制和清晰的伦理规范(如人机协作中的责任界定)。最终成本下降与商业化落地才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当前先进的具身智能系统(尤其复杂人形机器人)成本高昂,探索可规模化复制的商业模式(如租赁服务)至关重要。 具身智能的崛起,标志着人工智能从虚拟空间迈向物理世界的关键一跃。它不仅是让机器“动起来”,更是通过赋予AI与真实世界交互的身体,孕育出一种在物理约束中学习、在动态环境中适应、在复杂任务中协作的新智能形态。从工厂车间的“智能工人”,到灾难现场的“无畏先锋”,再到家庭中的“贴心助手”,具身智能正在逐步兑现其让AI从“会说话”到“会做事”的承诺。尽管通往成熟应用之路仍布满技术荆棘与伦理考量,但这一融合智能与实体的前沿力量,无疑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其未来发展值得我们共同期待和审慎引导。#你怎么看 #知识分享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本田机器人发展历程全纪录1986-2022 再见,ASIMO! 陪伴一代人的机器人传奇! 1. 技术探索阶段(1986-2000年) - 1986年:本田启动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首款实验机型E0诞生,仅具备双足静态步行功能,每步耗时5秒。  - 1988年:E2发布,首次引入动态步行技术,行走速度提升至1.2 km/h,并实现重心动态调整。  - 1993年:E6完成研发,腿部技术成熟,可稳定跨越障碍物和上下楼梯,为后续全身机器人奠定基础。  - 1993年:首款全身机器人P1问世,身高1.9米,重210公斤,具备全身运动能力,但体积庞大。  - 1996年:P2推出,首次实现无线遥控与自主行走,身高降至1.6米,重量减至130公斤。  - 1997年:P3进一步轻量化,成为首款接近实用化的人形机器人原型。  2. 正式发布与功能迭代(2000-2011年) - 2000年:本田正式发布ASIMO(Advanced Step in Innovative Mobility),身高120厘米,体重52公斤,具备奔跑、避障、语音交互等能力,成为全球首个高动态人形机器人代表。  - 2007年:新一代ASIMO发布,新增环境感知与意图预测功能,可识别人类动作并反馈(如鞠躬),支持自动充电。  - 2011年:All-New ASIMO推出,搭载更先进的传感器和AI算法,具备手语表达、倒水等精细操作能力,并可在动态环境中自主规划路径。  3. 商业化尝试与退役(2011-2022年) - 2014年:ASIMO开始承担接待服务,在本田总部及IBM日本分公司等场景中递送文件、推车等,尝试商业化应用。 - 2020年:本田宣布停止ASIMO研发,转向更实用的机器人技术开发(如救灾机器人)。  - 2022年:ASIMO正式退役,结束长达22年的技术展示与表演服务,累计行走里程约8000公里,访问过25个国家。 本田机器人研发史体现了从基础步行技术到高动态交互的探索路径,虽ASIMO未能商业化,但其技术遗产深刻影响了机器人及汽车智能化领域。 #人形机器人 #ASIMO #机器人 #科研#日本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38
00:00 / 1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