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8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9: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0
00:00 / 05: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2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商鞅变法 故事要从战国初年说起,当时的秦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生死边缘。东边是已经完成李悝变法的强魏,南边是地广五千里的雄楚,中原诸侯会盟时根本不屑邀请秦国参与,甚至视秦人为蛮夷。国内更是贵族专权、私斗成风,百姓"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整个国家就像一盘散沙。就在这样的危局中,一位来自卫国的年轻人公孙鞅,怀揣着李悝的《法经》和满腔抱负,踏上了西入函谷关的征途。 初到秦国的商鞅并没有立即得到重用,他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前两次分别用帝道、王道试探,直到第三次阐述霸道之术才真正打动孝公。这场著名的"宫廷三论"背后,其实是两种治国理念的激烈碰撞。最终,孝公力排众议,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拉开了二十年变法的序幕。 变法的第一把火就从"立信"开始。商鞅命人在都城雍城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谁能搬到北门赏十金"。当百姓纷纷质疑时,他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最终有个胆大的人完成了这个看似荒唐的任务,果然获得了重赏。这个"城门立木"的故事看似简单,却是商鞅向全体秦人传递的强烈信号:朝廷令出必行!正是这种看似笨拙却极其有效的方式,为后续更深刻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在建立公信力之后,商鞅开始了真正的制度革命。他首先推行"废井田、开阡陌",彻底废除周朝沿袭八百年的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这项政策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得"民得买卖"的土地真正成为农民的命根子。紧接着出台的"奖励耕织"规定,凡是粮食布帛产量超标的家庭可以免除徭役,而从事商业末业致贫者则要罚为奴隶。这种极端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当时却迅速壮大了秦国的经济基础。 但商鞅变法最核心、也最残酷的部分当属军功爵制。他创设了二十等爵位,规定"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属籍",意味着即便是秦王宗室,没有战功也会被剔除族谱。而普通士兵只要斩获敌人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田宅甚至奴隶。这套制度彻底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旧秩序,创造了一个"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上升通道。正是这个制度,造就了后来白起、王翦等一代名将,也让秦军成为了令六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 在行政体制上,商鞅推行县制取代分封,全国设四十一县,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免。同时实施连坐法,"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将百姓编入保甲组织,一人犯罪全组受罚。他还统一度量衡,推行"平斗桶、权衡、丈尺"的标准器。这些措施看似琐碎,却真正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 #中华文化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