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88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3
00:00 / 04: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若水3周前
慧能大师的“无住为本”思想源于《维摩诘经》“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其核心在于直指万法缘起性空、本无自性的实相。净然法师强调“无住是法性,非人为作意之果”,正是基于这一根本原理,从究竟义上否定“破执”作为“因地功夫”的必要性。以下结合经论与禅宗实践展开分析: 一、“无住”的本体论意义:法尔如是的实相 “无住即性空”的哲学基础 据《维摩经》经文“无住则无本,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万法皆依无住而显现,无住本身即是诸法本际(法性)。僧肇在《注维摩经》中阐释:“法无自性,缘感而起……莫知所寄,故无所住”,说明无住并非修证所得,而是诸法存在的本质状态。因此,净然法师称其为“法尔如是的轨则”,无需人为“破执”而本然存在。 “无住”与“执著”的辩证关系 若将“破执”视为修行的前提,实则是将“无住”降格为对治烦恼的工具,反而落入二元对立。《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生心”并非刻意造作,而是对无住本体的自然契合。杜甫诗“回看不住心”即描述此境——并非通过“打死六七识”达成无住,而是悟入本具的无住性后,妄念自然脱落。 二、禅宗实践:顿悟无住与渐修破执的融合 慧能“三无”思想对“破执”的超越 六祖提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其中“无念”并非灭尽念头,而是“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坛经》)。永嘉玄觉反思早年“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正是因执著“破执”而陷入法执。慧能直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强调即世间而觉无住,无需另立“破执”为功行。 无住禅师的“息妄”实践 唐代无住禅师(保唐宗开创者)主张“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认为刻意“破执”仍是妄念。他在与杜鸿渐论道时,以“闻性不随声生灭”阐明无住真谛:声音生灭是缘起幻相,而闻性本无生灭,修行只需体认此性而非“破除”声尘。这一公案印证净然法师观点——无住是现量境界,非阶梯式修证所得。 三、经论依据:大乘经典中的“无住”本怀 《金刚经》的“扫相破执”真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此“见”并非破除色相后的结果,而是当下体认诸相无自性。《金刚经》以布施为例,主张“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施物皆空),但此空性非由“破执”达成,而是依无住本然呈现。 《维摩经》的六重问答逻辑 经文通过六番追问(善不善→身→欲贪→虚妄分别→颠倒想→无住),揭示一切执著的根源是“无住”。最终结论“无住则无本”表明:无住超
00:00 / 05: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学晋3周前
"拳无定法,万法归心——《华严经》说的无碍,藏在老祖宗的智慧里 "1964年,李小龙在长堤空手道大赛演示寸拳—— 看似静止的0.1秒,全身206块骨头化作'一毛孔'的爆发。 这不就是《华严经》讲的'置一切众生于一毛孔'? 练武人懂:力不散,则万法生。" (画面:达摩壁画+少林武僧叠罗汉) "1500年前,达摩在少林面壁九年。 弟子神光求法断臂,他却教'安心法门'—— 就像我们站桩时的'众生无碍用': 腿痛如万蚁噬咬,心却观想'一毛孔容十方世界', 痛着痛着,突然松了,汗如雨下通全身。" (转场:张三丰观蛇鹤相争动画) "张三丰见蛇鹤缠斗,悟出'以柔克刚'。 这招'太极云手',暗合经中'身无碍用'—— 对手的力是'一切众生身',我的身是'己身', 化打合一,才是'以己身入一切众生身'的真意。 (镜头:现代大爷公园打太极,麻雀站拳面不惊) 看这位张爷,70岁膝盖伤,练三年云手, 现在蹲马步能托俩孙子,这就是'境界无碍用'。" 🔥 3招练出'无碍力' 🔥 1. 站桩观想:吸气时想"毛孔吸进竹林清气",呼气"浊气从涌泉入地"(对应国土无碍用) 2. 打拳念咒:出拳时默念"一即一切",收拳"一切即一"(对应法无碍用) 3. 生活禅:提重物时观"手托须弥山",堵车时练"不动金刚心"(对应力无碍用) (镜头:李小龙与叶问老照片叠化现代武者) "从达摩的禅武合一,到李小龙的'以无限为有限', 中国功夫从来不是死磕招式—— 就像《华严经》说的'游戏无碍': (画面:8岁女孩用咏春推散三个男孩) 看这个小弟子,昨天还哭鼻子,今天用'菩萨游戏'的巧劲, 让欺负人的男孩们笑成一团,这才是'无碍用'的真功夫。" "拳到无心方为妙, 经中智慧照汗青。 健身干货分享 健身 武术健身 无碍 功夫养生 传统文化 #健身干货分享 #武术 #健身 #传统文化 #教育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7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道教的“无为而治”:看似无用,实则大用》 道教核心概念“无为而治”,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如《道德经》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智慧可通过三个日常现象理解: 1. 车轮的中空 车轮中心的毂是空的,辐条才能转动,载物前行。这正如“无为”的本质——看似虚空,实则是万物运作的根基。管理者若能“垂拱而治”,不强行干预百姓生活,社会反而能自然有序发展。 2. 陶轮的旋转 制陶时,陶工不直接塑造陶土,而是让陶轮旋转,顺势调整形状。这暗合道教“辅万物之自然”的理念——教育子女、领导团队时,过度控制反而适得其反,顺应天性引导,方能激发潜能。 3. 弓箭的张力 拉弓射箭时,弦拉得太紧易断,适度放松才能射中目标。“无为”不是彻底放手,而是把握“度”:工作中张弛有度,人际关系中保持边界,如同《庄子》说的“虚室生白”,留出空间,智慧才能自然显现。 这种智慧在现代社会尤为珍贵:企业管理中“无为”,可避免过度内卷;家庭教育中“无为”,能培养孩子独立性;个人生活中“无为”,可减少焦虑,让生命如溪流般顺势流淌。正如《淮南子》所言“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顺应规律的“无为”,才是最高明的“有为”。##每日分享 #原创视频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法华经浅释信解品四13宣化上人 ‘勿复余去’:即告诫穷子勿再从邪或修外道无益之法,应以正念修身,去除有漏(九孔常流等有为法)。‘当加汝价’:表示得无漏法,修正道衣、助道食,破除见思二惑,可得无学之位,即世第一位。   ‘诸有所须’:即正道衣助道食。‘盆器’,譬喻四禅。‘米’,表生空智慧,‘生’,即众生,亦是人,故又可解为人空智。‘面’,表法空智。生空智较粗,而法空智较细。米面亦能喻为正道。世人看不破人执法执,故事事皆放不下,而处处自寻烦恼。释迦牟尼佛有一次与诸大众,接受斋主之应供,大众皆到斋主家去,只留下一位小沙弥看守给孤独园。其时刚巧又有一檀越到来,就将此唯一之沙弥请去。当沙弥用过丰富之斋饭后,斋主即跪在地上请法。谁知此沙弥可一点也不懂得说法,见此情形,竟吓得偷偷的跑了。因为当时在印度,请法者为表恭敬,皆要五体投地,不可随便抬头张望,故小沙弥得以悄悄溜走,伏受听法之斋主,良久不闻片言只字,即抬头一看,哦!人没有了,法也没有了,即刻领悟人空法空之道理,顿证初果。他立刻到给孤独园只桓精舍,准备向小沙弥顶礼谢法。然而此沙弥早已自锁门内,听闻敲门聋,更是惊心不已,可是这么一吓,竟也开悟了!但是在此末法时期,要开悟不是容易之事。   ‘盐醋之属’:盐,譬喻无常,即修无常观。醋,即观一切是苦。因为正道食(米及面),若无盐醋等调味,则不易食用;换言之,人若要修正道,亦要有助道之因缘相助。助道者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及八正道等。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之欲望增加。(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即以思惟来修禅定,譬如参话头:‘念佛是谁?’或‘父母未生以前之本来面目。’(三)勤如意足。(四)观如意足。   ‘亦有老弊使人’:譬喻如意观能发神通,以代手足,但神通劣弱,故云老弊。‘使人’,如意观中,亦有此法,须此助于正道,即成俱解脱人,故云须者相给也。‘好自安意’:譬喻五力:(一)信力;信念足而不欺诳。(二)精进力;精勤故不懈怠。(三)念力;念念住于正理,故不嗔。(四)定力;有定者则不恨。(五)慧力;智慧足而怨不生。若得五根则能安固难坏,此忍位也。   ‘我如汝父’:佛原是一切众生之慈父,但因众生迷蒙,不知本身将来亦堪作佛,故佛言勿复忧虑。‘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我年老大’:佛居道终,已圆满具足智德与断德,而二乘人未有智断二德,故言‘而汝少壮’。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