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这是我前年录制的视频了(最近实在是太忙了,发个库存)。 前年我开始刚接触女性主义的书籍,现在再次看这个视频,那么青涩的话语中竟然蕴含着这么深的痛苦,我甚至还能感受到当时的痛苦。 现在再看关于女性主义的书籍,已经不会那么痛苦了,但还是会很愤怒。原来我(或者说是女性)遭受过那么多不公平的待遇却还不自知。 李清照是那么有才华的女性,可是她的作品大部分都被理解(或者说曲解)成对丈夫的爱慕与思念。 如果是一位男性写下她的诗作,我们肯定会理解为作者笔下写的是另一个女人,不会是他自己。那为什么在李清照这里就变成她写的诗都是在写自己了??她就不能写下别的女子的哀愁了?这公平吗? 李清照是个博览群书、有才华、真性情的人。她真的有那么“爱”赵明诚吗?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赵明诚临死前让她去保护好那堆藏品,丝毫没有替她的未来着想。当时可是金兵入侵国家大乱的时候,她一个女人怎么能守得住?他有想过她的处境吗? 所以李清照才会再嫁,后来又闪离。 从她再嫁闪离这点来看,她是很爱自己很注重自身感受的。 这本书不只是李清照死后被建构被接受的过程,更是中国女性地位的变迁史。很冷门,但是评分很高(评分还在涨)。 背景音乐是她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歌名:月满西楼 #李清照#赵明诚#女性主义#女性主义书单#女性觉醒 #女性主义 #赵明诚
00:00 / 07: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并非一本教育捷径指南或励志鸡汤,而是一个女孩挣脱原生家庭的真实记录。作者塔拉生于与世隔绝的山区摩门教家庭,在废料场长大,从未踏进教室,不知何为洗手。暴力、控制与封闭构成她全部的世界。 十七岁,她通过自学考入大学,从此踏上撕裂与重建的求学之路。从杨百翰到剑桥博士,她征服学术高峰,却陷入更深的内心战争——每一次常识的建立,每一次自我边界的确认,都成了对家庭的背叛。穿贴身衣物是堕落,申请助学金是耻辱,就连生病吃药,都成了信仰的叛离。 真正的艰难,并非技能的习得,而是重塑对自我的定义。当她父亲执意为她“驱魔”时,驱的不是恶魔,而是她日渐苏醒的自我。即便理智清醒,情感的爪牙依然深嵌血肉——父亲一句“无论你在哪,末日来临我会接你回家”,就足以让她在剑桥的公寓里崩溃整年。 家是人类的信仰,叛离家庭,近乎精神自杀。但有些鸟注定要飞往属于自己的山。这本书不是成功学的样本,而是一封写给所有被困者的书信:你可以定义自己,哪怕代价是捣毁原有的巢穴。 直至结尾,塔拉仍未完全走出阴影。但那已不重要——她已确认方向,并长出强健的翅膀。真正的自由,是你无需记得自己有翅膀,只要望向想去的地方,便能自然而然地飞去。 #dou+上热门 #读书分享 #阅读是一种习惯 #今日分享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竹笋1周前
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对所有底层人民都带有一种同情,不是高位者对低位者的怜悯,而是同为底层人民之间的同情,我悲天悯人,众生皆苦对于我们更像是生活的写照。 每每在路上看到被岁月辛劳雕琢的身影,心底都泛起一阵苦涩,沧桑的面庞,粗糙的手指,背后是多少岁月的苦楚,是啊,众生皆苦,光是活着就已经精疲力尽了,恨我不能兼济天下,能让他们免于这些辛苦,可是我连自己都拯救不了,更加无奈,我想起了一位老师,他真正去为人民做了很多,我怀念他,可惜物是人非,辛劳依旧。 高中时,因为成绩不好而又不愿去补课,被勒令去和母亲一起打零工,那次是去地里割毛豆,七月份的时候,正是酷暑,我戴上草帽拿着镰刀就下地了,八九点钟的时候尚可轻松应对,一两点钟的太阳让人头晕目眩,因为我是个新手,割起来也格外艰难,割毛豆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容易,我只会用蛮力,还把镰刀砍出一个豁口,论收获上,我和母亲相差甚远,在大太阳下无力地割着,我只想上学,还是上学好,晚上七点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按每个人的收获结算工资,我只拿了三十多块,三十多块,一整天的暴晒,我感慨万分,原来赚钱真的不容易,我花钱更加小心翼翼。 上了大学,做过各种各样的兼职,午夜和下雨天的外卖单价格外的高,50码的车速只为不超时,内向的我拿着一沓传单犹豫不决,终于发完了一大半,对不起我把剩下的丢垃圾桶了,厨房后厨站八九个小时看着爆单的机器,只是一味埋头苦干,一些人因此赞赏我,我笑笑,心底泛起一抹苦涩。 暑假一次学完车回去的路上,看到一个卖西瓜的小摊,我去买了一个小西瓜,五块钱,让他给切开我就在那里吃了,边吃边和老板聊天,他们夫妻俩,约莫五十来岁,种西瓜不容易啊,又遇到下雨,卖不出好价钱,没什么本事,供孩子上完学就好咯,可惜孩子不争气,成绩不好,不知道以后能不能考上大学,西瓜并没有多好吃,可能是下雨的原因吧,阴雨绵绵的天气,就像我们的未来一样,我没吃完,也没剩多少,就丢掉了,老板本不想收我钱了,因为我不像是一个顾客,更像是一个来和他们聊天的后辈,我付完钱就走了,思绪纷飞,他们很朴素,更是无数人的缩影。 我能做的不多,但我相信只要人人心底里有正义之光,世界就不会更坏。 我希望世界上没有痛苦。#infj #随笔 #农村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每日分享 #上热搜 #【活着】读者为何爱读其中【苦难】问题@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沈逸老师 @新西兰三妹Summer @游安 正念实习生❄【认为苦难是人一生中成长的最好的磨刀石之一】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命题。您提供的引言和前三章已经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研究框架。我将基于此,延续您严谨的学术风格,完成论文的后续核心章节,重点探讨《活着》的读者接受机制,并最终回答“为何读者爱读苦难”这一核心问题。 --- 四、读者接受机制:苦难叙事的心理共鸣与审美超越 《活着》的读者接受现象,是一个典型的“审美悖论”:读者为何会从描绘极致苦难的文本中获得深刻的审美满足?本章将结合接受美学、心理学与传播学理论,系统阐释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机制。 4.1 “心理代入”与“安全距离”的辩证统一 读者对《活着》的接受,首先建立在一种微妙的心理平衡之上。 · 深度代入与情感宣泄(卡塔西斯):福贵的第一人称叙事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引导读者亲身经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这种代入并非为了体验快乐,而是为了完成一次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卡塔西斯”(净化与宣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随着福贵一次次失去亲人,预先积攒了恐惧与怜悯,最终在合上书页的瞬间,将这些负面情绪安全地释放,转而反观自身,产生一种“我还活着,我的苦难尚不及此”的庆幸与释然,从而获得情感的净化与生命的启迪。 · 叙事框架提供的“安全阀”:余华冷静、克制的“冷抒情”语言,以及双层嵌套的叙事结构,为读者设置了一个必要的审美安全距离。读者深知自己是在“听一个故事”,而非亲身坠入深渊。这个距离使得读者能够承受文本中的巨大苦难,并将其作为审美对象进行观照和反思,而非被其压垮。正如观看悲剧演出,帷幕的存在是观众能够享受悲剧美感的前提。 4.2 “期待视野”的打破与重建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读者的阅读过程受其“期待视野”的引导。《活着》的成功,在于它巧妙地处理了与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系。 · 打破常规的“善恶有报”逻辑:中国传统叙事模式往往隐含着“善恶有报”的伦理期待。然而,《活着》中善良人物(如善良懂事的有庆、坚韧隐忍的家珍)接连以荒诞的方式死去,彻底击碎了读者的这一期待。这种“失望”具有创造性,它迫使读者跳出熟悉的认知框架,去思考一个更本质、更残酷,也更接近生活本真的命题:活着本身,超越了一切道德评判和因果逻辑。 · 重建“为活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