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4
青椒青1周前
各位朋友: 今天,我们共同缅怀一位跨越了两个世纪的科学巨人——杨振宁先生。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连接着东西方,融汇了古典与现代,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1922年,杨振宁先生生于安徽合肥。他的少年时光在清华园度过,战火的纷扰让他随家辗转,最终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完成了学业。这片在烽火中屹立的学术圣地,滋养了他的科学理想。随后,他远渡重洋,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物理学大师费米和泰勒,从此踏上了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辉煌征程。 他的科学成就,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了现代物理学的天空。1956年,他与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奉为圭臬的基本法则。这一石破天惊的思想很快被实验证实,二人因此在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此殊荣的中国人,为整个中华民族赢得了无上荣光。 然而,诺奖只是他科学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而非全部。真正奠定他一代宗师地位的,是他在1954年与米尔斯共同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个理论极为深刻和优美,为粒子物理学构建了最基本的数学框架。可以说,后来描述所有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标准模型”,就建立在这座坚实的基石之上。这一成就,被公认为与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同等重要,是人类智慧的一座不朽丰碑。 尽管身居海外,杨先生始终心系故土。1971年,在中美关系的冰封期,他毅然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知名华裔科学家,勇敢地推开了中美学术交流的大门。此后数十年,他化身一座人形桥梁,倾注大量心血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四处演讲募集资金,资助了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他协助创立基金会,建言献策发展大科学装置;他帮助多所高校建立研究机构,为中国理论物理学的布局和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 1999年,怀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杨振宁先生正式回归清华大学任教,将人生的最后篇章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他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作为新的事业,以八十多岁的高龄,依然坚持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程,亲自指导青年学者。他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着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他晚年放弃美国国籍,全职回归中国,并将自己毕生珍藏的数千件珍贵资料捐赠给清华,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学术与精神财富。
00:00 / 03: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大师已远航,风骨入星河 纪念杨振宁一生的科学成就和家国情怀 1.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教育世家,父亲为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杨武之。 2. 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后转入物理系,并埋下“科学报国”信念。 3. 1945年:远渡重洋赴美留学,次年注册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 4. 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视为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基础物理学理论。 5. 1957年: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直言“为中国血统骄傲”。 6. 1966年:加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后发现“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统计物理与低维量子理论新方向,促成量子群数学新领域兴起。 7.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时,率先回国访问,推动华裔学者访华热潮,为中国物理学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开辟通道。 8. 1973年:回国时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相关报道登载于《人民日报》头版。 9. 1999年:全职回国效力,任清华大学教授;1997年起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参考普林斯顿模式打造学术圣地,亲自募集资金、捐出工资与部分积蓄用于人才引进与学科建设。之前台湾方面曾邀其赴台,杨振宁因民族大义拒绝,其岳父杜聿明亦明确表示反对家人被台湾利用。 10. 2015年:93岁时放弃美国国籍,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直言“身上流着父亲的血,决心归根”。 11.婚姻与家庭:1950年与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之女杜致礼结婚,相濡以沫53年;二人所生三个儿女分别在计算机、教育、医学界成长成才。2004年:82岁时,与28岁的翁帆结婚,相爱相伴至21年。 12. 2025年:4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他同时,还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士院荣誉院士等职。 13. 2025年:4月18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即时发布讣,随后并发表悼念文章。 14. 清华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发文悼念,提议设立以杨振宁命名的奖项纪念他。 15.2025年:4月19日:翁帆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的悼念文章。并深情地告诉世人,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杨振宁 #翁帆 #清华大学 #物理 #科学家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黄大有1周前
早年求学 杨振宁 1922 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展现出了极高的数学天赋。1942 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44 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 年,他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恩利克・费米,1948 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科研成就 • 宇称不守恒理论:1956 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提出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一理论革命性地突破了此前物理学家对于宇称守恒的传统认知。次年,两人因该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国和整个华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荣誉,激励了无数后来者投身科学研究。 • 杨 - 米尔斯理论:1954 年,杨振宁和罗伯特・米尔斯共同提出了杨 - 米尔斯理论,这是现代规范场理论的基础。该理论不仅对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在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被誉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理论物理学成就之一。 回国贡献 • 推动学术交流:20 世纪 70 年代起,杨振宁多次回国讲学,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科学家的合作。他为国内带来了国际前沿的科研理念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国内物理学界与国际的接轨。 • 协助高校建设:他帮助多所国内高校建立起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研究机构,如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他的努力下,清华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回国工作。 • 人才培养:杨振宁亲自授课、指导研究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人才,这些人才如今已成为中国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 晚年生活 杨振宁晚年依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一线,关注着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鼓励年轻人热爱科学、投身科学事业。同时,他也在不断总结自己的科研经验和人生感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振宁以其卓越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以及对科学精神的传承,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科学巨匠。#杨振宁#物理学家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2025年10月18日),安徽合肥人,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 1938年,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4年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45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思想,二人因此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7年,杨振宁发现“杨-巴克斯特方程” 。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并于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诸多成就,其“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以革命性思想改写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他被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同时,他还心系祖国,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为中国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振宁 #中国科学界的灯塔#感动中国 深切缅怀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4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