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8: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历史的进步——中国古代选官模式变化 #科举考试 #科举 #历史知多少 #历史冷知识 #知识创作人 毛泽东同志曾讲过,“治国就是治吏”,可见官员选拔和管理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自夏商周以来,选官模式与时俱进,经历过一系列的制度变化,维系了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发展。 夏商及西周时期,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也就是“世袭模式”,王公大臣均可父死子继,导致社会结构稳定和阶级固化。 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压力,选官制度走向开放,更加看重个人的能力,选官模式从“世袭模式”演变为“考察模式”。“军功爵制”、“客卿制”、“养士制”成为主流,为下层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出头机会,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至西汉汉武帝时期,“考察模式”开始进入制度化,即“察举制”,而察举的主要方式就是“举孝廉”。东汉三国时期的魏国曹丕,将“察举制”在“举孝廉”的基础上,升级为“九品中正制”。察举制虽然看重官员的德才能力和舆论评价,但是察举过程中的裙带关系,造成了后来的门阀士族社会,结果又是导致社会结构稳定和阶级固化,同时也威胁到了皇权的安全。 隋朝建国以后,逐步废除“察举制”方式,并初步建立起“科举制”雏形。唐朝李渊,系统建立起“科举制”体系,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完成系统化、完整化。“科举制”向全社会开放,普通老百姓都可自己报名参加,无须官吏推荐,选官由此进入“竞赛模式”。科举制度,为广大下层读书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也改变了魏晋南北朝至唐初的门阀社会。 从“世袭模式”到“考察模式”再到“竞赛模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出从“封闭到开放、精英到平民、相马到赛马”的进步特征,这也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能够持续较长时间的重要原因之一。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8: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6: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1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10
00:00 / 06: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24: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