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真的就只是在描述一幅画吗? #启蒙早教 #诗词 #国学文化 #儿童动画 #语文 《画》是佚名诗人(一说唐代王维或南宋川禅师)创作的五言绝句。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 ①作品原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②词句注释 ⑴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⑵春去:春天过去。 ⑶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③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花仍在争奇斗艳,人走近了鸟却没有被惊动。 ④创作背景   此诗为诗人赞画之作。关于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⑤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0
小学必背古诗词解析版|古诗解析《画》 《画》的作者存在争议,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全唐诗》中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还有说是宋代佚名诗人所作。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因作者的不确定性而难以明确。若认为是王维所作,可能是他在观赏一幅画作时,为赞叹画中景致的美妙而创作。 以下是课文版每个字的翻译: • 远看山有色:“远”指距离远;“看”即观察;“山”是山峦;“有色”指有颜色,这里可理解为有清晰的色彩和鲜明的景色。整句意思是在远处看山,能看到山有青翠的颜色。 • 近听水无声:“近”表示距离近;“听”是聆听;“水”指水流;“无声”即没有声音。意思是到近处听流水,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 春去花还在:“春去”指春天过去;“花”是花朵;“还在”表示仍然存在。意为春天过去了,但是花还在盛开。 • 人来鸟不惊:“人”指人靠近;“来”表示到来;“鸟”是鸟儿;“不惊”指不受到惊吓,不飞走。即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不害怕飞走。 如果将此诗视为王维所作,它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通过对画中山水花鸟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永恒的美好境界,与现实中自然景物的变化无常形成对比,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中难以实现这种美好境界的淡淡忧伤。 #每天一首古诗词 #启蒙早教 #古诗词 #画 #古诗解析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3
清美毕设|我竟然画了一百多幅古诗文插画 我的毕业设计是六个绘本,一百二十多幅插画。在研究中国传统诗画关系论后,我选取诗、词、曲、赋、杂记、小说不同类型的古诗文分别创作绘本。包括《春江花月夜》,《临江仙·柳絮》,《天净沙·秋》,《赤壁赋》,《桃花源记》,《韩生》。我思考的重点是图怎么更好地表现文。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传世名作,以清丽婉转的笔触描绘春江月夜之美,并融哲理于诗境,被誉为“孤篇盖全唐”。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展开,情景交融,展现了对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深沉思考。 《赤壁赋》是苏轼的千古名篇,以赤壁夜游为背景,通过水月之思阐发宇宙永恒与人生须臾的哲理,展现了旷达超脱的胸襟。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乌托邦,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宁祥和的隐逸世界,寄托了对乱世避居与自然淳朴生活的向往。 《临江仙·柳絮》是曹雪芹笔下薛宝钗的咏絮词,以柳絮的轻盈高扬喻示世俗智慧,其中“好风凭借力”一句暗含其圆融进取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词中昂扬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也可能只是曹雪芹的反语,看似华丽的大观园的一切,看似自由的柳絮,其实可能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 《天净沙·秋》是元代白朴的小令,运用“列锦”的修辞手法,以凝练的意象组合勾勒出寂寥深秋的萧瑟图景,流露着淡淡的羁旅愁思。 《韩生》为唐代皇甫枚所著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书生会用道术把月光收集到篮子里,在黑暗的时候,又把收集好的月光用瓢倒出来,四周就会明亮如白昼。 谢谢你有耐心看完,也欢迎来清华艺术博物馆看我的毕业展。 毕业展信息: 时间5.24-6.1 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4层14展厅33号展位 #画画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插画 #我的毕业设计
00:00 / 04: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29
#小学必读散文 #散文精读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用文字“画”出诗意,带孩子感受艺术通感之美🎨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经典散文——朱自清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这篇作品不仅是文学与绘画的完美交融,更是一堂生动的“通感修辞课”,能让孩子在诗意的文字中感受色彩、光影与情感的流动! 📖 文章亮点解析 1. 色彩的诗意表达 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将画作中的色彩转化为灵动的文字: “红艳欲流”海棠花、“嫩绿掐得出水”的叶片、“石青色”的帘穗,仿佛调色盘跃然纸上。 -月光如“睡美人的脸”,海棠枝如少女的臂膊”,赋予静物以生命的美感,激发孩子对自然与艺术的想象力。 2. 动静结合的意境美 动景:帘穗“若小曳于轻风中”,八哥“半睁半闭”“缩颈而眠”,细节中透出画面的呼吸感。 静景: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空帘下“不着痕迹”,营造朦胧静谧的夜色氛围,引导孩子体会“留白”的艺术。 3. 情感与哲理的追问 作者借画中“不眠的八哥”与“空帘”发出诗意叩问: > “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双栖而各梦?那卷帘人究竟在等什么?” 从画面延伸至对“朦胧情韵”的追寻,让孩子理解艺术中的“未尽之言”与情感留白。 🌟 推荐理由 语言启蒙:短句精巧,叠词轻盈(如“疏疏”“微微”),适合小学生积累优美词汇。 美育渗透:通过“文画互译”,培养孩子对色彩、构图的敏感度,提升审美素养。 思维拓展3从“看得见的画面”到“看不见的情思”,引导孩子思考艺术中的“虚实相生”。 @ #朱自清散文 #美育启蒙 #亲子共读 关注我,解锁更多“文字与艺术”的奇妙课堂!
00:00 / 1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