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9: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3
00:00 / 0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成语哥说上古|第007说:皇天后土》 皇,指恢宏伟大;后,表示尊贵。“皇天”特指天帝,是对天的尊称,象征至高无上的天道或自然法则‌。“后土”代表地母,是对地的尊称,象征孕育万物的母性力量。皇天后土的合称,不仅表示了人们对自然神明的敬畏,也成了祭祀、誓言等庄重场合主要表达方式。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意思是:“您脚踩大地头顶蓝天,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好君王。皇天后土听了您的话也会心悦诚服,我等自然心服口服、甘拜下风”。 拜天地,指中国传统婚礼中的核心仪式。结婚第一步,就是拜天地。你看,人生凡有大事,还是把皇天后土放在第一位。而皇天后土的说法,也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到民间信仰,再到主流思想,再到宗教信仰,再融入民间信仰的一次次轮回。 随着自然崇拜的神格化,鬼神崇拜的血缘化,就形成了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天地崇拜,体现在帝王身上,就是郊社之礼制度的日益完善。祖先崇拜,则表现在日常供奉以及特定时节通过供品、仪轨朝拜。帝王们试图通过祭天拜地,期望能和上天交流,以图能让后土赐福。如此一来,既彰显了统治权威,又祈求了国泰民丰!久而久之,皇天后土就成了一种华夏的信仰体系。 皇天后土成为信仰之后,也就有了早期的祭祀行为。从至敬不坛到扫地而祭的平地,从封土为坛到掘地为坎的高台,从筑墙盖屋到供奉神灵的宫庙,无不体现了对天地神灵的虔诚。对象不同,祭祀之所也有不同,就出现了天子布政之宫、祭祀宗庙之所、朝贺谒见之地的明堂、皇帝祭天祭地的封禅台。著名的中华祖祠、万荣后土祠等等历史遗迹,也是历朝历代祭祀皇天或者后土的核心场所。到了明清时期,冬至南郊天坛祭天,夏至北郊地坛祭地;春分东郊日坛‌祭日;秋分西郊月坛‌祭月。不仅充分的体现了“天圆地方”的理念,还和农时结合,体现了信仰的实用主义。 同样的道理,既然人生充满了轮回,生前的居住和身后的墓葬应该是同等重要。给灵魂一个安置之所,也是理所应该。如此以来,人类身后之事也充满了各种信仰与仪式。身份不同,也就产生了坟、墓、冢、林、陵的等级划分。而‌陵庙一体的制度性关联,充分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思想;宗教与殡葬空间嵌套,则形成“生者祈福,逝者受荫”的共生关系。要么燔燎升天,要么瘗埋入地,都是一种深度的情感寄托与仪式表达。#成语 #上古 #成语哥
00:00 / 1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05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3
00:00 / 49: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78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70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14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4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6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