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一说话就暴躁,说明内心有很多创伤 如果你一和家人说话就情绪暴躁,平时在生活中和同事朋友沟通却很有耐心,温和有礼,但一和家人沟通就不知道为什么脾气特别差,几句话还没说完就忍不住想吼人,嘴里全是指责、怼人、反驳。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述情障碍”,意思是:你无法用温和的方式表达真实的情绪,反而只能用愤怒和防御来替代。而这个障碍,最容易出现在——家人之间。因为你从小就被“吼”大的。 你习惯了家人之间没有耐心、没有理解、只有否定、批评和控制。每一次你想表达,换来的都是:“你能不能别废话?”、“这么点事还哭,矫情!”、“你怎么老是搞砸?”于是你慢慢学会了闭嘴、隐忍、积压情绪。等长大了以后,你不自觉地把这种“说话方式”继续传递下去:别人跟你讲理,你下意识地觉得是挑衅;家人问你一句话,你就以为是在质疑你、攻击你。 不是你不想和家人好好说话,是你真的没学过怎么说。你以为那是“态度强硬”,其实是内心的委屈和自我保护。你以为那是“情绪失控”,其实是童年的阴影还没被好好安抚。如果你想改变这种模式,第一步不是强迫自己忍住脾气,而是——去觉察:你现在发的火,真的只是因为对方的一句话吗?还是你心里,其实还有很多年、很多年没被说出口的委屈? 请给你自己一次新的选择。你可以说:“我不是不想沟通,但你这样说话,我会觉得难过。”你可以说:“我希望我们能好好说话,而不是互相伤害。”你可以说:“我也在努力,请你给我一点时间。”真正成熟的表达,不是把所有不满藏在心里,更不是靠吼出来、怼出去。而是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把对方的话听进去,然后找到一种不破坏关系的方式去沟通。 这可能一开始你会很不习惯,会觉得难为情,会觉得软弱。但请相信:温柔不是妥协,是一种力量;沟通不是服输,是一种能力。家,不该是我们释放情绪的战场。我们也不应该把最坏的情绪,留给最亲的人。你小时候学不会的温柔,长大后也有机会重新学会。而当你学会了好好说话,你会发现,家人也在慢慢变得更温柔了。 #情感 #原生家庭 #情感共鸣 #心理学 #个人成长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7
Owen叔叔5月前
高音量吼孩子会使他们变得自卑、敏感、暴躁且呆笨;同时会对他们造成深远的神经生理损伤。儿童6岁前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执行功能与情绪调节)尚未完全发育,神经元连接密度仅为成人的65%(《儿童神经科学杂志》,2020)。当遭遇高分贝刺激时,大脑杏仁核(情绪处理中枢)会触发过度激活,使神经递质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失衡,导致神经可塑性受损。更可怕的是杏仁核会因为刺激不断长大,变得更加敏感。这正是导致孩子敏感、自卑和暴躁的重要原因之一。 哈佛大学医学院Teicher博士团队研究显示,暴露在高音量吼叫环境超过3年的儿童杏仁核体积增大13.2%,皮质醇水平异常升高(Pediatrics,2015)。这种慢性应激反应会抑制海马体发育—记忆、学习,海马体体积减少会导致语言理解力下降12分。更严重的是,胼胝体横截面积减少8.7%,直接影响认知协调能力(JAMA Psychiatry,2018)。前扣带回皮层(负责冲突监控)的灰质密度显著降低,导致注意力缺陷风险增加3.2倍(Nature Neuroscience,2019)。这些儿童在执行功能测试中的错误率比对照组高出41%。这些也正是导致孩子的学习和认知能力下降,使得他们专注力差,难以抓住重点,在语言学习方面表现不佳,同时思维力和记忆力也会降低的原因。 采用低分贝沟通的亲子互动模式,能使儿童的执行功能提升28%,语言发展商数(LQ)提高15分(《发展心理学》2021)。温柔的沟通方式才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健康情绪和良好认知能力的关键,也是孩子未来成长的底气所在。#0到3岁早教 #幼儿早教 #语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安全感 #情绪稳定的父母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