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谁的话能瞬间冲击你的大脑,我觉得必定是这举世公认的十大顶尖哲学大师每一句都能治愈你心灵的裂缝】上册 尤其最后一位他仅用三句话就终结了几千年来困扰所有哲学家的问题。 第一位 苏格拉底: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人生在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是本能,懂得自己不需要什么是智慧。一个人能否有成就,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这两个条件。 第二位 亚里士多德: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 第三位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没有知识的人总爱议论别人的无知,知识丰富的人却时时发现自己的无知,无法做出决策的人,或欲望过大,或觉悟不足。 第四位 柏拉图: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的坚持不该坚持的,人生的态度是抱最大的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第五位. 康德:假如你想知道是谁控制了你,那就看看谁是你不能批评的,人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3
00:00 / 1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33
《骄矜自持》      汪曾祺曾在一书中说: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一句朴素简单的话语,却讲出了深刻的道理。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去评判身边的人和事,觉得不符自己的三观,便是非愚即错。但其实,每个人都经历着不一样的经历,感受着不一样的感受。所以,永远不要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别人的生活。而是要试着接纳和理解。     不久前,在《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一书中,读到这样三个故事:一位被抛弃的中年女人拼了命地减肥,很多人都说她是接受不了被抛弃的现实,可实际上,她只是想救肝癌晚期的女儿。因为只有减掉三十公斤,她的肝脏才有可能满足移植的条件。一位记者去贫困山区采访,看见瘦弱的孩子在吃泡面,就告诉孩子的妈妈总吃泡面不好。可现实却是,孩子只有在过生日时才能吃上一回。一个花季少女把所有的头像都换成了偶像,大家都嘲笑她无脑花痴。而她只不过是想借偶像的光来治疗自己的抑郁症,只是想借着这份单纯的喜欢重拾信心,去跟糟糕的生活厮杀下去。当我们常把“我以为”放在真相之前,就只能得出主观的结论。而后,误伤了别人,也在别人心中种下了怨怼的种子。     几年前,一知名教授讲座时被骂到哽咽,有人当场质疑他为了赚钱到处走穴,失了文人风骨。可听众又怎知道,他的妻子患了重疾,而一盒30粒的药就要5万多块钱。他接邀约、开讲座只不过是想赚些医药费,救回相伴几十年的妻子啊。作者老杨的猫头鹰在书中写道:在没有真切地经历过别人的伤痛之前,请不要随意对一个人进行道德审判。      的确,在未知事情全貌的情况下,我们都太容易被晕轮效应所误导,总会以自己的立场和思维惯性去评价一个人、一件事。因此,忽略了最该正视的现实:那些表象之下,所经历的苦难和无数深夜里的难眠。抛开事实谈结果,离开条件谈对错,都不客观,也毫无意义。要知道,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他的理由。岁月沧桑,无论苦与乐,我们都不要再带着偏见去评价,记得,多一份体谅,就会少一些指责。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标准答案,人不是只有一种活法。”深以为然。世间百态,风雨变化,我们终究无法完整看到一件事的全貌,也无法了解到一个人的所有经历。坚持自己的同时,也要记得尊重别人,不以自己的立场去评价,不以自己的认知去指点,不以自己的三观去衡量。放下偏见,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
00:00 / 04: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