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盗走的敦煌藏经洞经卷,竟是全球最早的印刷品,无奈无法追回 #跟着抖音看文物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现藏于大英图书馆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它刊印于公元868年,也就是唐咸通九年的四月十五日,是由7张麻纸粘接而成的卷轴,全长约488厘米,每张纸高76.3厘米,宽30.5厘米,卷首绘有释迦牟尼在祇树给孤独园说法的画面,其后为经文全文。 这卷《金刚经》最初藏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1900年被道士王园箓发现,后在1907年,被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并将其带至英国。起初存放于大英博物馆,后移交至大英图书馆,成为其镇馆之宝之一。(关于斯坦因对敦煌文物的盗取经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观看主页合集《敦煌浩劫》相关内容)。 经卷采用雕版印刷技术,墨色清晰均匀,雕刻刀法纯熟,展现了唐代高超的印刷水平。卷首说法图描绘精细,包含释迦牟尼、菩萨、比丘、狮子及飞天等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该经卷是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巅峰之作,证明唐代雕版印刷已臻成熟,比欧洲古腾堡圣经早约600年,它的流失是中国近代文物浩劫的典型案例,其背后折射出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遭受列强侵略,被大肆掠夺的沉痛历史。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3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8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1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80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高炳宏9月前
探秘金刚经刻印:艺术与信仰的交融 公元868年,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深厚的信仰与智慧,那便是金刚经刻印。今天,让我们一同踏上这神秘而又令人着迷的探秘之旅。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持诵该经,多有灵验感应,加之以禅宗后来大力弘扬,使得金刚经成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课诵的佛经。 金刚经刻印的起源 公元 一世纪前后,佛教在东方大地广泛传播。当时,社会动荡,人们渴望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刚经作为佛教的重要经典,开始被人们重视。 一位名叫慧空的高僧,深感传播佛法的重要性。他发现文字的力量能够深入人心,于是萌生出将金刚经刻印下来的想法。慧空高僧精通佛法,心怀慈悲,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深受信徒们的尊敬和爱戴。 艰难的刻印之路 然而,刻印金刚经并非易事。在那个年代,技术落后,材料稀缺。慧空高僧带领着他的弟子们,四处寻找适合刻印的材料,如坚硬的木板、珍贵的羊皮等。 他们日夜钻研刻印的技巧,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但他们从未放弃,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不断改进方法。 辉煌的成果 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一部精美的金刚经刻印作品问世。这部作品字体优美,线条流畅,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它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众多信徒纷纷前来瞻仰,被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刻的内涵所折服。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这部金刚经刻印作品不仅在当时成为了佛教传播的重要工具,也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它激发了更多艺术家投身于佛教艺术的创作,推动了刻印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信仰佛教,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传承与发展 时光流转,金刚经刻印的传统得以传承。在现代社会,虽然技术日新月异,但金刚经刻印所蕴含的精神和艺术价值依然熠熠生辉。 许多艺术家和学者致力于研究和保护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金刚经刻印,是艺术与信仰完美结合的典范。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让它继续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闪耀光芒。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16: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5: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
00:00 / 45: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44: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46: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45: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