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4: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李白是唐朝潇洒不羁的诗仙,而杨贵妃是倾国倾城的妃子,两人在皇宫中相遇了。 这一次相遇,他提笔连写三篇名作,将其比作“仙女”下凡。 被世人传为“不畏权贵”的李白,为何甘愿为贵妃写诗? 仕途坎坷 虽然古代有无数“不畏权贵”的清流名士,但在那个皇权统治的时代,想证明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入朝为官。 而且在古代,只要接受教育,必然是儒家那一套,没有谁能逃出“家国天下”的思维方式。 历史上,凡是自称“不愿为仕”的人,大都是仕途不顺,或者被贬黜之臣,在潦倒之后,郁郁不得志,才逐渐开始贬斥权贵的。 即便潇洒如李白,清贫如杜甫,也逃不出这样的命运。 作为少年天才,李白两三岁的时候就展露出异于常人的聪慧,等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名震巴蜀了。 别忘了,李白父母曾经遭到过流放,后来逃回巴蜀,谋生手段是从商。 不像其他文人,出生在官宦之家,自然受到的“吹捧”居多,所谓的“少年天才”,其中水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但李白“少年天才”却是实打实的,在没有身世背景的情况下,十五岁写的文章就受到当时名家学者的赞赏。 现在写文章的文人,想要证明自己就去找出版社,能否出版,是否受读者认可,这是评价一个文人的标准。 但在古代,因为纸张的短缺,再加上大部分百姓目不识丁,想要证明自己的才学,只能参加科举。 这就是无数文人为科举考试而废寝忘食的原因。 李白也想参加科举证明自己,但父母是私自逃回川蜀的,户籍不明确,而且家中还从商。 士农工商,古代的商人社会地位很低,很难参加科举考试。 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遗憾。 不过在唐玄宗时期,因为科举考试被名门望族所把控,即便李白参加了科举考试,没身份背景也很难中举。 就像杜甫一样,并非没有才学,只因为父亲是一个五品闲职,前面乡试府试都很顺利,结果一到会试就落榜。 甚至有一年会试,杜甫考完后信心满满,觉得至少能上榜。 结果当朝宰相直接宣布:天下贤士早就被我招入朝堂为皇帝效命了,怎么可能有所遗漏呢? 于是那一年所有参加考试的学子,无论学识高低,统一不录用。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白又该如何证明自己呢? 游历四方 虽然科举考试被权贵垄断了,但这些权臣也害怕下面的学子闹事,于是想出了另一种办法。 让这些学子写诗作赋,然后递交给当朝权贵们,如果受到赏识,就推荐他们入朝为官。 这些权贵还为这种自荐行为取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字——干谒。#古人的智慧 #国风古韵 #原创作品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