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国学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周礼·春官》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周代的太学。各朝代国学的演变,先秦时期为奠基期,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和诸子百家,儒、道、墨、法等,为主,侧重治国思想与文化体系构建。此时没有统一的国学称法,多以学术,王官之学”代指。两汉时期则以经学主导,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学在这个时期以儒家经学为主,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为核心,注重注经解经。所以两汉的名称仍称为,经学或官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文化交融。内容包括儒家式微,玄学即老庄思想兴起,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形成多元文化碰撞。此时的名称沿用,儒学,玄学等,依然无统一的国学概念。唐代的儒释道并立,科举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宋代的程朱理学兴起,将儒家伦理上升为天理,国学转向哲学化、思辨化。 名称变为道学,理学或儒学。 明代由于陆王心学的心即理盛行,强调主观能动性。清代的乾嘉学派推动考据学,包括训诂、校勘经典,后期龚自珍、魏源等倡导实学,关注社会现实。多称为朴学或实学。清末民初时现代的国学概念逐渐形成,在西学东渐冲击下,为区分中学与西学,章太炎、梁启超等提出,国学概念,指中国固有学术。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四部,融合西方学术方法如逻辑学,进化论研究传统典籍。新时代国学的核心内容包括 经典文化,如儒家《四书》《五经》、道家《道德经》《庄子》、佛家经典等。哲学思想包括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传统哲学观念。在历史与文学方面包括二十四史、诗词曲赋、小说。在艺术与科技方面则包括书法,绘画,戏曲,中医,算术,四大发明等。民俗与伦理,礼仪制度,家风家训,传统节日习俗等。国学概念从古代的国家教育,逐步演变为近现代的中国传统学术总称新时代的国学应具有全球视野,并与世界文明对话,探讨国学中的普适价值,如和谐共生,天下大同。新时代国学既要传承经典,又要融入现代视角,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传统文化 #国学文化 #知识分享 #历史 #宇宙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1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9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考点29|汉代的学校及经学教育的特点|中央官学 中央官学{ 选 } 1.太学 ★★★★ 口诀:大小师生考试儒经 (1)设置与发展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同时,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太学产生以后,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则盛极一时。 (2)教师和学生 汉朝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主要从事太学的教学工作,同时部分地保存了原来作为咨询官吏的职能,参与政府的政治、学术活动。博士首领在西汉被称为仆射,东汉则被称为博士祭酒。 两汉对太学生的称谓有“博士弟子”(或简称“弟子”)、“诸生”“太学生”等。“博士弟子”来源于正式的太学生(由太常选拔京都或京郊内的学生)和非正式的特别生(从地方上选择的学生)。到了东汉,政府开始规定:一定等级的官僚子弟享有进入太学接受教育的特权。 (3)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选 } 太学实际上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是单一的儒家经典。太学最初是采取个别教育或小组教学,后来学生人数增加,就出现了“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除此之外,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也在太学内出现。 (4)太学生的考试及出路{ 选 } 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策”是指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指用射箭的过程来形容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的过程,“科”是指主考用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丙科,学生所获得的实际等级是授官的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学考试的年限和设科的标准有所变更,西汉一年一试,东汉则基本上两年一试。设科标准最后则完全以通经多少为依据。学生通过考试取得一定的科品,获得相应的官职后,仍可以参加下届考试,以获得更高的等级和官品。太学以此鼓励士人博通儒家的“五经”。 (5)意义 汉代太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自始创到清末,历代的最高学府多被称为太学,其影响之深远,可以推知;从真正的意义上说,利用学校教育来强化官方的意识形态,始于汉代的太学;由于太学称为知识精英的集结之地,东汉太学生为了反抗官宦政治,掀起了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的第一页。 2.鸿都门学{ 选 } 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鸿都门学的创办是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是宦官为抵抗官僚势力而办。 #333教育综合考研
00:00 / 04: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