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1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3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台湾历史 #清朝时期的台湾 #历史上台湾的统一进程 #历史上的台湾统一 清朝统一台湾:从对峙到归复的历史进程 清朝统一台湾的进程,始于康熙初年对东南海疆的战略谋划,终于1683年清军跨海远征的决定性胜利,是一场兼顾军事威慑与政治招抚的系统性行动。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以台湾为“抗清基地”,与清朝形成隔海对峙局面。次年郑成功病逝,其子郑经继位,继续奉行“反清复明”政策,甚至一度率军攻占福建漳州、泉州等地,加剧了两岸冲突。此时清朝国力初定,重心仍在平定内陆反清势力,对台湾采取“海禁”与“迁界”政策,试图切断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联系,遏制郑氏集团的发展。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趁机与吴三桂、耿精忠勾结,再次出兵福建,占据厦门、金门等岛屿,清朝东南海疆危机升级。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郑经病逝于台湾,其子郑克臧、郑克塽为争夺王位爆发内讧,最终郑克塽继位,台湾郑氏集团陷入权力不稳、军心涣散的困境,这为清朝统一台湾创造了关键契机。 同年,康熙皇帝将统一台湾提上日程,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全面负责攻台军事筹备。施琅曾随郑芝龙、郑成功抗清,后归降清朝,熟悉台湾海峡水文与郑氏水师情况,他力主“以战逼和”,反对单纯依赖招抚,提出“先取澎湖,以扼其喉”的战略——澎湖作为台湾门户,控制澎湖即可切断台湾的海上退路,迫使郑氏集团投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率领清军水师两万余人、战船三百余艘,从福建铜山(今东山岛)出发,直扑澎湖。郑军主帅刘国轩率两万兵力、战船两百余艘驻守澎湖,构筑炮城、挖掘壕沟,企图凭险固守。六月十六日,清军与郑军在澎湖海面展开首战,因遭遇台风失利;六月二十二日,施琅调整战术,以“五路分兵、协同进攻”的方式发起总攻,清军战船分路突破郑军防线,双方激战至傍晚,郑军战船被焚毁百余艘,死伤近万人,刘国轩仅率数艘战船逃回台湾,澎湖战役以清军全胜告终。 澎湖失守后,台湾郑氏集团彻底丧失抵抗能力,内部投降呼声高涨。郑克塽见大势已去,于七月遣使至清军大营乞降。八月,施琅率军进驻台湾,接受郑克塽投降,至此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并派遣总兵、副将驻守军队,建立完整的行政与军事管辖制度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30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9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5: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