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8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7
#创作灵感 一段关系折磨的死去活来,却依旧离不开放不下?那大概率不是因为他爱对方,而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创伤性连接。 这个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卡恩斯提出的,这是个古老而普遍的人类心理现象,就像斯特哥尔摩中的人质会对绑匪产生情感依附一样。在虐待关系中,受害者往往会发展出对施虐者的强烈依恋。在这种关系中,爱的定义被重新颠覆,痛苦被包装成为激情,嫉妒被解释为关心,控制被理解为保护。 受害者学会了一种扭曲的爱的语言,在这种语言中,伤害反而证明了情感的深度。比如他这么在乎我,所以才会生气,如果他不爱我,他就不会这么情绪化。在这种逻辑中,无痛就是无爱,平静就是冷漠。受害者被训练成相信,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痛苦的,应该是令人窒息的。 这种依恋不是简单的恐惧或屈服,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机制。在不可预测的痛苦和偶尔的温柔之间,大脑被训练成为一个渴望奖赏的赌徒。每一次施虐者的微笑,每一个温和的触碰,都像是沙漠中的甘露,让受害者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多巴胺释放。这种间歇性强化比持续的关爱更能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 在虐待关系中,受害者的自我价值被系统性的摧毁,他们被教导相信,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对待,施虐者成了他们的世界中心。比如在持续的贬低和操控下,受害者的自我价值感开始慢慢腐蚀,他们内化了施暴者的批评,开始相信自己确实是有缺陷的,是不值得被好好对待的。 这种自我价值感的下降创造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感到自己不值得更好的待遇,就就越是难以离开这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一个是全能的控制者,一个是无能的被控制者。受害者被困在无能者的角色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真的需要对方来生存,真的无法独立面对世界。 这种习得性无助感比任何物理的锁链都更加牢固,因为它锁住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灵。在这种心理现象中,我们也看到了人类适应能力的惊人之处,也看到了这种适应能力可能导致的悲剧后果。#情感虐待 #恋爱分手 #恋爱失败 #分手挽回 关于受虐,弗洛伊德给了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是受虐其实与爱相连。如何理解这句看似矛盾的话?我们可以说,关系特别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婴儿存活的必要条件。倘若一个孩子在童年期无法得到正常的爱与照料,而是在惩罚中得到父母的关注,那么孩子获得爱的同时也总是体验着痛苦。 这种爱与痛苦的同时出现使得孩子难以将这两者做出区分
00:00 / 07: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