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34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7
@清心@5天前
【七律·山居秋日闲】 @无语者& (2025-10-24 吉林文化领域创作者) 一夜霜风凛冽吹,满城飘洒柳花飞。 无端云卷天如洗,有意晴烘日似晖。 几阵秋光和景媚,数声寒鸟绕林归。 山翁欲效苏门啸,吟对高崖望翠微。 这首诗以一夜霜风为引,通过满城柳花、云卷天净、秋光寒鸟等意象的铺陈,勾勒出一幅清朗而富有生机的秋日山居图。 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致的细腻捕捉,也有对隐逸生活的悠然向往;既展现秋光的明媚与寒鸟的灵动,又以“山翁效啸”的姿态传递出超脱尘俗的精神追求。 全诗以霜风起笔,以翠微收束,在动静相宜中完成对山居雅趣的诗意诠释。 首联:[一夜霜风凛冽吹,满城飘洒柳花飞] 开篇以“霜风凛冽”奠定秋日的清冷基调,但“飘洒柳花飞”却陡然增添一抹轻盈。 霜风本应带来肃杀,柳花却逆势而飞,形成冷暖交织的视觉张力。 这种矛盾的意象组合,既暗示秋日虽寒却自有生机,也为全诗注入一种逆境中寻美的豁达气质。 柳花的飘洒不仅是自然现象,更象征着山翁在清冷中仍能保持的洒脱心境。 颔联:[无端云卷天如洗,有意晴烘日似晖] 此联以云天日色的变化展现秋日的澄澈。“无端云卷”写云的自在舒卷,毫无刻意;“天如洗”则以比喻强化天空的纯净,暗合隐者心灵的洁净。 “有意晴烘”赋予阳光以主动的温暖感,“日似晖”既写日光之明亮,也隐喻山翁内心如晖光般的明朗。 云与日的对比中,自然与人心的互动隐现——天象的无心与日光的有意,恰似山翁随遇而安却自有热忱的生活态度。 颈联:[几阵秋光和景媚,数声寒鸟绕林归] 视角从天象转向地面景致。 “秋光和景媚”以叠词强化秋日的柔和明媚,霜风虽烈,秋光却以温润之姿抚慰人心;“寒鸟绕林归”则以动衬静,寒鸟的啼鸣与归林的姿态,为画面增添一抹灵动的生机。 此联通过“秋光”与“寒鸟”的对照,展现秋日既非完全萧瑟、亦非纯粹温暖的复杂美感,暗示山翁对自然节奏的细腻感知与从容接纳。 尾联:[山翁欲效苏门啸,吟对高崖望翠微] 以人物活动收束全诗。 “山翁”点明身份,“效苏门啸”则化用竹林七贤中孙登长啸的典故,暗示对隐逸高士的效仿与精神共鸣。 “吟对高崖”写山翁面对高崖吟诵的姿态,“望翠微”则以远眺翠绿山色的动作,将视线引向更广阔的自然。 此联既是对前文景致的升华,也是对山居生活的终极诠释——在自然中吟啸、在翠微中望远,正是超脱尘俗、与天地对话的生命方式。 全诗以霜风为序,通过云天、秋光
00:00 / 05: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诗词录:《不第后赋菊》(唐·黄巢)赏析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一段用菊花写就的枭雄史诗,也是一首预言王朝崩塌的惊雷之诗。 当黄巢在科举考场外撕碎诗稿时,他或许已经预见了大唐200年的终局。公元875年秋,朱雀大街的银杏叶砸在肩头,像极了考官朱笔的批驳。他蹲下身,抓起一把飘零的菊瓣,忽然仰天大笑。这个场景,被史书记载为“菊狂之笑”。 曲江池畔的侍女们惊慌避让,只见这个落魄书生撕碎诗稿,任纸屑混入漫天落叶。“待到秋来九月八”,开篇便是倒计时的钟落。黄巢将重阳佳节碾成战鼓的节奏,把赏菊雅事化为起义宣言。 当长安贵胄还在吟咏菊之清高时,这个失意书生已将天地化作修罗场。只在他挥毫时,窗外狂风大作,太液池的千株牡丹尽数折腰,仿佛天地都在为这首诗让路。 最惊心动魄的转笔,在第三句“冲天香阵透长安”。他拒绝使用“幽香”“暗香”这类士大夫偏爱的词汇,而是用战争术语“香阵”重构了长安城。嗅觉变成千军万马,黄金铠甲在字句间碰撞作响。 当最终“满城尽带黄金甲”喷薄而出,菊花已完成了从植物到军队的异化。这哪里是咏菊,分明是用花枝书写的檄文。黄巢以“我花”自喻,寒门子弟用“百花”暗指权贵集团。“香阵透长安”是底层力量的集体觉醒,“黄金甲”既是菊花,也是起义军的武装。 在他挥毫的瞬间,大唐王朝200年的科举制度仿佛被灌入了铁水。当知识晋升的通道彻底锈死,那些被拒之门外的才智,终将熔铸成摧毁秩序的兵戈。 9年后的深秋,当黄巢真的身着黄金甲踏入长安时,大明宫飘落的梧桐叶,恰似当年考场外纷飞的菊瓣。这场由诗句引发的革命,最终用60万具尸体填平了科举制度的沟壑。 如今我们重读这首诗,仍能听见历史齿轮转动的轰鸣。黄巢用四句诗完成了从文人到枭雄的蜕变,更预言了一个王朝的终局。当秋风吹起时,那满城金甲的幻象,是否也在警示着某个时代的终结? #不弟后赋菊 #黄巢 #古诗词 #古诗词欣赏#诗词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