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徐爱问:“昨天听闻先生“止至善’的教诲,已然觉得功夫有所着落,但思前想后,觉得与朱子“格物’之说有所不合。” 先生说:“‘格物’是‘止至善’的手段,既然知道‘至善’了,那么也就知道‘格物’了。” 徐爱说:“昨天以先生的教诲推及‘格物’之说,似乎也能通晓个大概。但朱子之说,有《尚书》中的‘精一’、《论语》中的‘博约’、《孟子》中的‘尽心知性’作为依据,所以我还是不明白。” 先生说:“子夏虔敬地相信圣人,曾子则切实地反省自身。相信圣人固然不错,但不如反省自身来得好。而今你既然没有想清楚,怎么可以拘泥于旧的学说,而不去探求真正的道理呢?就如同朱子虽然尊信二程,但在义理上有不得于心之处,又何尝盲从了呢?‘精一’‘ 博约’‘尽心’ ,本就与我的学说吻合,只是你未曾认真思考。朱熹‘格物’的说法,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不是《大学》的本义。“精研’是 ‘专一’的手段,“博文’ 是“约礼"的手段。你既然能够明白‘( 知行合一’之说,这些话我一说你应该就能懂。‘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的人能够做的事, ‘存心养性事天’是‘ 学知利行’的人能够做的事,‘天寿不二, 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做的事。朱熹错解了‘格物’,只是因为将之倒过来看了,认为‘尽心知性’就是‘格物致知’,要求初学者就去做“生知安行’ 的人才能做的事,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就是‘生知安行’ 的人才能做的事了呢? 先生说:“性是心的本体,天理是性的本原,尽心便是尽性。《中庸》说:‘只有天下最为诚挚的人,才能真正尽性,才能通晓天地造化。’‘存心’,是因为心有未尽之处。知晓天道的知,如同知州、知县的‘知’,是将此作为自己分内的事,所以知天就是与天合一;‘事天’ ,如同儿子侍奉父亲、臣子辅佐君主,必须是恭敬小心侍奉,才能够没有过失,然而终究是与天分离了,这便是圣人与贤者的区别;至于‘天寿不二’的心,是教人一心行善,不可因为处境顺逆、寿命长短的缘故改变行善的心,而要时刻修养自身、以待天命,只要领悟到处境顺逆、寿命长短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也能够做到不为此改变心意。‘事天’虽然与天分离,但已然看到有个天道;‘俟命’ 则是尚未看见天道,好比是在等候自己与天道相见,这便是初学者确立其心的开端,是要其于困苦中勉力。如今却倒过来去做,所以使得学者无从下手。” 徐爱说:“昨日听闻先生教诲,于隐约之间体会到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7: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0
00:00 / 14: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7
00:00 / 07: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