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56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8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
00:00 / 06: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3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从发霉培养皿到救命神药:青霉素的百年逆袭 一个被遗忘的发霉培养皿,居然救了上亿人的命?这不是传奇,是真实历史。 1928年夏天,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准备度假前,随手把一堆葡萄球菌培养皿堆在实验室角落。等他两周后回来,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一个培养皿长了青绿色霉菌,而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居然全死了——就像画了个无菌“安全区”。 弗莱明好奇地分离出这种霉菌,发现它能杀死多种致病细菌,却对人体细胞无害。他给这种物质起名“青霉素”,但接下来的难题来了:青霉素太难提纯,浓度低到根本没法用。当时的科学界普遍不看好,认为这只是个“有趣的发现”,弗莱明的研究渐渐被搁置。 这一放就是10年。1938年,二战阴影笼罩欧洲,细菌感染导致无数士兵死亡。牛津大学的弗洛里和钱恩重新盯上了青霉素,可提纯工作堪比登天。他们用牛奶桶当反应罐,在地下室培养霉菌,甚至动员全家人帮忙过滤培养液。最窘迫时,连实验室的老鼠都贡献了尿液——因为青霉素会随尿液排出,能回收再利用。 1941年,他们终于得到少量纯品,给一位败血症患者注射后,病情奇迹般好转。可药很快用完,患者最终离世。这次失败让他们意识到,必须大规模生产青霉素。但当时英国正遭轰炸,他们冒险把霉菌孢子藏在大衣纽扣里,带到美国寻求支持。 美国动用了全国的发酵厂,甚至发明了深层发酵技术,把青霉素产量从每升2单位飙升到2万单位。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青霉素已能拯救上万名伤员。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共享诺贝尔奖。 从被遗忘的培养皿到抗生素时代的开启,青霉素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突破,从来少不了偶然的发现和必然的坚持。 #青霉素 #中国科学家 #dou+小助手 #dou+上热门 #生物科普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