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5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5: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96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9: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6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韦丹是不是因为放鼋当了大官? 丹是唐朝时候著名官员,年轻时在洛阳居住。一次,他路过中桥,看见数百人聚集在河边喧闹——原来是有渔夫捕到一只巨鼋,正将它拴在桥柱上。韦丹心生不忍,上前询问:“需要多少钱才能赎它?”渔夫答:“五千钱。”韦丹看了看自己的坐骑,说道:“我这头驴值三千钱,用它来换可以吗?”于是达成交易。韦丹解开绳索将巨鼋放归河中,自己则背着行囊徒步归家。 桥头一场偶然的相遇,成就了这段流传千年的佳话。当韦丹用代步的驴换回素不相识的巨鼋时,他失去的只是片刻便利,彰显的却是人性中最珍贵的品质。这个故事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放生本身的善举,更在于其中蕴含的多重人生启示。 韦丹的善,是一种未经算计的纯粹。面对被缚的巨鼋,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忍”——这二字背后,是推己及物的恻隐之心在自然流露。更可贵的是,这份善意立即化作了行动。当得知需要五千钱时,他毫不迟疑地提出以驴相抵。在这个看似“不等价”的交易中,恰恰体现了生命在韦丹心中的真正分量。他的善行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甚至可能招来旁人讥笑,但他依然“徒步而归”,那份坦然与平静,正是内心丰盈的最佳写照。 若故事止于放生,它只是一个美好的道德寓言。但后续志怪传说为这则故事增添了更深层的文化意蕴——灵鼋报恩,预示韦丹未来的仕途显达。我们不必纠结于报应的真实性,而应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逻辑:一个人的内在品格,终将在其人生轨迹中留下印记。韦丹对弱小生命的悲悯,注定他会成为体恤百姓的官员;他果断赎鼋的担当,预示着他治理地方的魄力;他舍驴取义的抉择,印证了他廉洁奉公的操守。史书记载,韦丹在江西任上修筑堤坝、发展农桑、设立粮仓,这些利在长远的政绩,无不与他救鼋时展现的仁心与远见一脉相承。 这则故事也给当代读者带来深刻启示。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习惯于用功利尺度衡量一切,韦丹这种“亏本”的善举似乎不合时宜。但恰恰是这种超越功利的善意,才是维系社会温情的基石。韦丹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善良不是为了换取什么,而是因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分。当我们能够对一只陌生的水族生灵产生共情,我们才更可能对身边的人、对所处的社会怀有责任感。 #历史故事 #儿童故事 #历史知多少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92
00:00 / 05: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16: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7: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3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18: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6: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54
00:00 / 06: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