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8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出生于北平(现北京市),江西省德安县人,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 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8月—1971年1月,在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员。1971年1月—1984年6月,任职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9月,晋升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1984年6月—1988年1月,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1988年1月—1995年5月,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5月—2015年8月,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21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所研究的杂交水稻累计已在中国推广约68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而且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头雁”,被海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79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 1989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6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9年,获得最美奋斗者。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9
00:00 / 05:4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49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3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2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1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54
#宣传正能量 袁隆平的一生:稻田里的追梦人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童年时,他随家人辗转多地,亲眼见过饥饿的人啃树皮、挖草根,这让“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种子在他心中悄悄埋下。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主动请缨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在田间授课时,他发现一株穗大粒多的“天然杂交稻”,由此萌生了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可当时学界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无杂交优势”,他的研究屡屡碰壁。 1968年,38岁的袁隆平遭遇重创——他精心培育的试验秧苗被人全部毁坏。深夜里,他在烂泥田中摸黑寻找,最终找回5株幸存秧苗,靠着这5株苗,杂交水稻研究才得以延续。 1973年,43岁的袁隆平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让水稻亩产从300公斤跃升至500公斤,我国成为世界首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交优势的国家。 1995年,65岁的他攻克“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亩产再次提高,这项技术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 2004年,74岁的袁隆平获评“世界粮食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人。此时的他仍坚持每天下田,鞋子上总沾着泥土,他说:“我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2014年,84岁的袁隆平团队启动“海水稻”研究,试图让盐碱地也能种出粮食。2020年,90岁的他看着“海水稻”亩产突破400公斤,笑着说:“我还要向亩产500公斤冲刺。” 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在长沙逝世。遵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入长江,与他一生眷恋的土地、稻田永远相伴。他用一生践行承诺,让杂交水稻在全球30多个国家推广,累计增产粮食超5亿吨,让无数人免于饥饿。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7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19: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72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