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标题:感受先于对错:培育内在同理心,而非恐惧规则 家长的观点与困惑: 1. 对“对错”的质疑: 我认为“孩子不需要知道对错”这个观点可能有些极端。有些错误一旦犯下,就是终身的。而且,很多当事人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只是觉得命运不公。对错的判断,很多时候只是角度问题。 2. 对“感受教育”的担忧: 如果只让孩子关注自己的感受,他会不会变得自我中心,心中只有自己,而忽略了他人和社会的规则? 咨询师的解答与深化: 1. 情感接纳是根基: 当一个孩子被允许感受自己的情绪(如愤怒、悲伤、喜悦),他的情感需求就得到了接纳和疏导。这非但不会让他变得自私,反而是他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感受的心理基础。 2. 道德的内在与外在: 真正的道德源于内心的善良和共情,而不是对外部惩罚的恐惧。一个被同理心滋养的孩子,因为能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所以不会忍心去伤害别人。 3. 问题的根源在于“麻木”: 相反,那些感受不到别人痛苦的人,才是麻木的,反而更容易对他人下狠手。 4. 最终目标:柔软而智慧的心: 一个内心柔软的人,懂得关怀自己,也能对别人慈悲。他自然能明辨什么是“对错”,但他的行为是出于爱和同理,而不是被冰冷的对错观念所绑架。这是一种更高级、更有人情味的智慧。#原创视频 #情感心理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