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李白(701年 - 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时随父亲李客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5岁诵六甲,10岁观百家,15岁已能赋诗作文,才华横溢。他不仅学习儒家经典,还广泛涉猎诸子百家之学,对剑术、纵横术等也有兴趣。 25岁左右,李白离开蜀地,开始游历四方。他先到江陵,结识了道教高人司马承祯,受到赞赏其。此后,他漫游于湘江、洞庭湖等地,写下《渡荆门送别》《望天门山》等名篇。 他多次干谒官吏,希望通过他们引荐进入仕途,但都未能如愿。736年左右,李白曾隐居山东徂徕山,与孔巢父等五人结成“竹溪六逸”,过着纵酒放歌的生活,但内心依然渴望能为国家建功立业 742年,由于玉真公主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入京。李白以为终于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长安。 李白入京后,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主要工作是为皇帝起草诏书、侍宴赋诗等。然而,他很快发现,这个职位并不能让他施展政治才能,他只是被当作文学弄臣。期间,他写下《清平调》等诗作,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744年,李白受到权臣排挤,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他与杜甫结识,两人同游梁、宋等地,结下深厚友谊。之后,他又与高适等人相遇。 李白继续四处漫游,途中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如《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这些诗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在庐山隐居。756年,永王李璘邀请他入幕,李白抱着平叛建功的想法加入了永王阵营。然而,永王李璘起兵被肃宗视为反叛,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 759年,李白行至巫山,遇大赦获释,回到江夏。此后,他继续漂泊于江南一带,晚年生活困顿。726年,李白病逝于当涂,享年61岁。 李白一生经历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对自由的追求。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奔放、想象奇特、语言清新,既有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也有对现实黑暗的批判,为中国古代文学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财富。#弘扬国学经典文化 #古人的智慧 @DOU+小助手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国学经典 《梦游天姥吟留别》核心内容整合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歌代表,有“诗仙”之称。其诗善用夸张、奇幻想象,风格豪放飘逸,兼具豪迈与清丽。 此诗创作于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是他漫游吴越时所作,借梦境抒怀,暗藏对权贵的蔑视与对自由的坚守。 二、作品解析(900字内) 全诗以“梦游”为线索,虚实交织。开篇以“瀛洲难求”反衬天姥山“可睹”,自然引出寻梦缘起,勾连现实与虚幻。 中间核心写梦游历程:先绘登山之景,“渌水荡漾清猿啼”显清幽;再夸山之壮阔,“天姥连天向天横”突破实景,极具冲击力;随后转入仙境,“日月照耀金银台”“虎鼓瑟兮鸾回车”,将神话具象化,瑰丽奇幻,实则是李白理想世界的投射。 结尾笔锋突转,“忽魂悸以魄动”写梦醒,“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的落差中,引出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既道尽被排挤的愤懑,更彰显不愿妥协的人格,让作品从“记梦”升华为精神呐喊,是李白歌行体代表作。 三、作品注解 - 天姥(mǔ) :山名,在今浙江新昌东,诗中为夸张后的“仙境之山”,非实景原貌。 - 瀛洲(yíng zhōu) :传说中东海仙山(另两座为蓬莱、方丈),用“难求”反衬天姥“可游”。 - 渌(lù)水 :清澈的水,“渌水荡漾清猿啼”即描绘山间水清、猿啼的清幽画面。 - 金银台 :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宫殿,诗中借其展现仙境的瑰丽,象征理想境界。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主旨句,意为“怎能低头侍奉权贵,让我不能畅快舒心”,是李白人格精神的核心表达。#原创视频 #中国传统文化 #上热门 #正能量 @简简单单
00:00 / 07: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4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