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15: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3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清军都逃了,只有二十余太监和宫女奋勇抵抗,最终全部护园而死! 在世界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话“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北京的圆明园)”。而如今,一座为保卫圆明园、最终战死的清朝技勇太监的墓碑,向我们讲述了在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时,那些朝廷大员们跑了,那些负责保卫圆明园的军队跑了,只有二十几个连名字都没留下的小人物,为了保卫圆明园而同侵略者进行了唯一的一场抵抗,同时这也是一场未载入史册、国人也不愿提及的抵抗。 咸丰十年(1860年),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开始,英法联军的军官和士兵就进行了疯狂的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他们开出的那些屈辱条约,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英法联军三千五百余人直接杀向仅次于皇宫的圆明园。 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这支侵略军只是在城北遇到了僧格林沁及瑞麟残部的稍事抵抗,随即便一路畅通无阻的闯进了圆明园的大门。 此时,偌大的圆明园内,只有二十余名圆明园的技勇太监,在“八品首领”技勇太监任亮的率领下,同英法联军进行了保卫圆明园的唯一一场战斗。正如碑文中的记载,这二十余名技勇太监“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自“八品首领”任亮以下二十余人以身殉职,无一人生还。至傍晚7时左右,侵略军攻占了整个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在无力守卫圆明园之后也投福海身亡。 英法联军在闯进圆明园之后,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全部毁掉。 仅据粗略的统计,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约有150万件,其中包括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为了销毁掠夺的罪证,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焚烧,大火连续燃烧三天三夜,以至圆明园的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当英法联军攻进圆明园时,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满口忠君爱国的朝廷大员们跑了,那些负责守卫圆明园护军营的、平时耀武扬威的6000多人不见了,只有二十几个连名字都没留下的小人物,为了保卫圆明园而同侵略者进行了唯一的一场抵抗,同时这也是一场未载入史册、国人也不愿提及的抵抗。#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 #圆明园的毁灭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西洋楼遗址位于北京圆明园内,北京第一处公众考古场所。2015年开始面向社会开放。因该遗址群建筑物采用欧式园林建筑风格,因此成为“西洋楼遗址”。 西洋楼是圆明园内的一组欧式园林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时期(1747-1783年),由西方传教士设计、中国工匠建造,以喷泉和巴洛克风格为特色,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焚掠,现为遗址公园的核心部分,象征中西文化交流与近代国殇。西洋楼位于长春园北界,占地约80亩(占圆明园1.5%),是清代首次大规模仿建的欧式园林,含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等十余处景观,建筑材料以汉白玉为主,屋顶覆琉璃瓦,融合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元素(如十二生肖喷泉),被誉为“东方凡尔赛宫”。 乾隆帝受西方喷泉图启发,命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和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设计,中国工匠施工。1747年动工,1751年建成首座谐奇趣喷泉,1783年远瀛观竣工,历时36年。工程由乾隆帝亲自监督,传教士解决技术难题(如水压机械),中国匠师实施建造。建筑布局结合西方几何构图与中国自然山水,装饰纹样融合西洋涡卷纹与中国吉祥图案(如梅竹、牡丹),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按时辰喷水,体现“中西合璧”。 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西洋楼因砖石结构部分残存,但珍宝尽失。1977-1992年遗址被清理修复,黄花阵迷宫重建,残柱成为圆明园标志。2023年七根汉白玉石柱回归,印证文物追索历程。
00:00 / 03: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