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
深度解析-欧洲车企绕开荷兰制裁跑中国安世进货的原因 安世到底干了什么,让那些欧洲车企直接绕开荷兰制裁跑中国安世来进货,有哪些技术壁垒?有哪些特殊原因? 一、安世半导体是全球领先的分立器件 IDM 企业,其在技术和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使得欧洲车企依赖中国安世的产品。 二、欧洲车企依赖中国安世的特殊原因 1、中国区产能占比高: 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后,安世 70% 的产线都建设在中国,荷兰的安世总部则主要负责设计研发。荷兰政府冻结安世资产后,中国作出反制措施,暂停了安世半导体在中国 70% 的生产线许可,同时限制出口,这直接影响了欧洲车企的芯片供应,使得他们不得不依赖中国安世的产能。 2、供应链难以短期替代: 车规级半导体有着更高的生产工艺和更严格的检测封装流程,短期内难以快速投产。安世半导体这种拥有芯片设计 - 晶圆制造 - 封装测试全链条产能的企业,更是短时间难以被替代。此外,中国加强了稀土管制,而半导体中 85% 的稀土供应来自中国,这使得安世无法在荷兰本土用有限的产能继续维持生产,也让欧洲车企更加依赖中国安世的产品。 3、中国区业务自主管理: 安世半导体中国区明确表示工资照发、生产没停,且所有经济利益和福利由中国自主管理,拒绝按照荷兰那边的指示操作,这保证了中国区业务的正常运行,也让欧洲车企看到了从中国安世进货的可能性。 #安世半导体 #闻泰科技 #车规级半导体 #晶圆制造 #封装测试
00:00 / 09: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43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46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6: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62
老十戈4天前
安世事件若事态升级,中国应对的底气!破局西方芯片断供:中国半导体的“内循环”底气与突围路径 上篇:以“稳”应“变”,本土产能筑牢断供防火墙 当西方试图在晶圆芯片封装环节切断供应链,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抗压能力”并非凭空而来——多年深耕本土的产能布局与供应链协同,早已构筑起应对短期冲击的“防火墙”,让“断供即停摆”的担忧成为过去。 短期应对的核心,在于激活本土封装产能的“压舱石”作用。作为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关键玩家,安世半导体80%的封装产能直接扎根中国大陆,其中东莞基地更是以年产850亿颗器件的规模,承担起其全球60%的出货量。在这里,车规级MOSFET的交货周期仅需7天,较欧洲工厂的45天效率提升超5倍,这种“本土产能+快速响应”的组合,即便遭遇外部断供,也能优先保障国内车企的电子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逆变器、消费电子快充芯片等核心需求,避免下游产业陷入“无芯可用”的停摆危机。 不止安世一家,中国封测产业早已形成“集团军作战”的格局。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头部企业,年封装测试产能合计超万亿颗,技术覆盖从传统DIP、SOP封装到先进SiP(系统级封装)、Chiplet(芯粒)等前沿领域。以长电科技为例,其车规级封装良率稳定在99.5%以上,可为各类芯片提供“即插即用”的替代封装服务,一旦出现供应缺口,这些企业能快速承接转移订单,在数周内完成产能调配,补上供应链断点。 更关键的是,本土供应链的“集群效应”已形成闭环。安世中国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的深度合作,让国产晶圆采购占比从2022年的40%提升至2024年的65%;与沪硅产业、中晶科技等上游企业的联动,确保了8英寸、12英寸硅片的稳定供应;甚至封装所需的金丝、环氧塑封料等辅材,也已实现90%以上的国产化替代。这种“从硅片到成品”的本土协同能力,让中国在应对断供时,不再是单点防御,而是全链条的“稳链固链”。 面对西方的断供施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短期应对逻辑清晰:以本土产能为根基,以供应链协同为纽带,既能守住汽车、消费电子等下游产业的“生产生命线”,更能为中长期的产业升级争取宝贵时间——这是“以稳应变”的智慧,更是抵御风险的硬实力。#正能量 #正能量 #人生感悟 #提升自己 #人生感悟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6: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