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泛黄的证书,不褪色的时光 午后整理旧物,一本泛黄的教师资格证从抽屉深处滑落,封皮上的烫金字已有些模糊,边角还留着当年小心粘贴的透明胶痕迹。旁边躺着一张原代课教师的补偿证明,纸页微微卷翘,像一片被岁月风干的叶子。我望着它们,恍惚间,二十二年的光阴像一卷老电影,在眼前缓缓铺陈开来。 二十二岁那年,我站在小学讲台上,望着台下几十双亮晶晶的眼睛,紧张得手心冒汗。粉笔灰落在肩头,像落了一层薄雪;孩子们的笑声撞在斑驳的墙壁上,又弹回我的耳朵里。那时候总觉得日子很长,一节课四十分钟,要掰开了揉碎了讲;一学期二十周,要数着日历等放假。可不知从何时起,粉笔换成了电子笔,水泥黑板变成了智慧黑板,当年踮着脚够讲台的小不点,如今竟已长成了独当一面的人。 最让我骄傲的,是那些散落在各行各业的学生。有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当工程师的小伙子,去年春节给我寄了张照片——他站在发射塔架下,背后是冲天的烈焰,配文写着:“李老师,当年您说‘数学公式不是死的,是帮我们探索宇宙的工具’,现在我每天都在用它们计算轨道。”还有在大医院当主任医师的姑娘,去年医院组织义诊,她特意带着团队回武清,下了手术台就给我打电话:“李老师,我给老家的爷爷奶奶看病呢,您教我的‘耐心’,我一直记着。”更别说那些开餐馆的、做小生意的“老学生”,逢年过节见面,总有人拍着我肩膀喊“李老师”,那声调里的恭敬,和三十年前课间递给我一颗水果糖时一样甜。 前几天在菜市场买菜,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拎着菜篮子快步追上来:“李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三班的小宇啊!”我愣了半晌才想起来——当年总爱把课本卷成望远镜“侦查”后排的同学,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他挠着头笑:“我闺女上一年级了,昨天回家跟我说‘我们李老师说,要像以前的李老师一样,把字写得方方正正’……” 我忽然想起抽屉最底层压着的相册,里面夹着泛黄的照片:第一排扎羊角辫的小丫头,现在是留学归国的翻译;坐在最后一排总爱打瞌睡的男孩,如今是工厂的技术骨干。他们像一颗颗种子,当年从我手里接过知识的雨露,如今在不同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出了各自绚烂的花。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我摸了摸教师资格证上微微凹陷的钢印,忽然懂了——所谓“岁月匆匆”,不过是看着一茬茬孩子长大,自己却站在原地,成了他们记忆里“永远的李老师”。时间带走了青春,却把最珍贵的礼物留在了岁月里:那些被我教过的孩子,终其一生,都愿意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1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