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时总刷到“3个月上岸秘籍”,直到第3次才懂: 考公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能踩准节奏不跑偏。 别迷信“全天学习12小时”的感动式努力,我最后一次备考每天只学8小时,但会把时间拆成3块:早上用“艾宾浩斯表”背行测高频词和申论金句,下午掐表刷套题后花1小时逐题复盘(错题本只记“错误思路”而非答案),晚上留1小时看《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评论》,把时政热点拆成“问题+对策”的申论模板,比如看到“乡村振兴”就记“人才回流+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三个得分点。 刷题别贪多,行测真题刷近5年的就够,但要刷3遍:第一遍掐时间找薄弱模块,第二遍专攻错题补短板(我数量关系差,就只练工程、行程、利润3类基础题,放弃难题保正确率),第三遍卡时间模拟考场节奏。申论更要“精写”,一道真题反复改3次,从“写满字数”到“每句话踩得分点”,比如概括题用“主体+做法+效果”的句式,作文开头用“背景+问题+总论点”的结构,结尾用“引言+总结+升华”收束。 心态崩的时候别硬撑,我曾因为模考连降5分躲在房间哭,后来发现与其焦虑“考不上怎么办”,不如每天睡前列“3件小成就”:今天资料分析正确率提了5%、申论大作文框架搭得更快了、记住了10个时政热词……这些细碎的进步,比任何鸡汤都能稳心态。 最后想对你说:考公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没,只能一遍遍洗。但当灯亮的那一刻,你会发现,所有认真搓过的地方,都亮得发光🌟#备考 #公务员 #公务员上岸#抖音流量扶持 #努力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杨振宁告诉您学习秘诀🌹 杨振宁的“渗透式学习法”:越放松越高效! 这几天经常刷到杨振宁先生的“渗透式学习法”,他说: “中国人通常认为一知半解是羞耻的事情,就是不完全懂的时候最好闭嘴。这样的好处是你看起来很稳重,但坏处是,你会变得怯懦。”他也常对学生说:“多参加论坛。第一次去的时候可能什么都听不懂,没关系,我当年也不太懂。第二次去,就会懂得多一些了。’ 我把原视频切了一小段,大家可以看看到底是怎么说的。 “Learning by osmosis”(渗透式学习)这个词在英文里早就存在,意思是“通过耳濡目染,自然吸收知识”。 杨振宁先生把它升华成了一种可实践的主动学习策略。 “让自己长期浸润在高水平的学术氛围中,通过潜移默化地思考与观察,最终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这种方法的关键,不是“背知识”,而是学会别人的思维方式。“一个人若能置身于高水平的环境中,哪怕听不懂所有内容,时间久了,思想也会被渗透。” 他的方法包括👇 1⃣️环境浸润:去到优秀的地方,哪怕一开始听不懂,也要待着。 2⃣️思维模仿:观察高手是怎么提 问、怎么反思错误的。 3⃣️知识渗透:不急于求成,让自己“泡”在思想浓度高的环境里。 4⃣️反思吸收:每天回顾自己听到、看到的内容,让理解慢慢沉淀。 听起来简单,却是非常符合认知科学的“隐性学习”和“社会学习”理论。 给中小学生家长的启发:怎样实践“渗透式学习法”? 👉环境渗透:让孩子多“泡”在高质量内容中:听名师课、看大师作品、看纪录片。哪怕听不懂,也要“待在那个氛围里”。 👉思维渗透:让孩子模仿高手的思路,而不是只抄答案。问问自己:“他为什么能想到这一步?” 👉语言渗透:外语尤其有效——每天听原声、读原文,不强求背诵,靠环境自然吸收。(语文也亲测有效) 👉兴趣渗透:创造长期投入的场景, 比如读书会、社团、实验小组。环境越活跃、榜样越多,渗透效果越强。 总之,“Learning by osmosis 渗透式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让自己(或孩子)长期浸润在高质量的环境中,通过观察、模仿、反思,实现思维方式的内化。 杨振宁让“learning by osmosis”从一句比喻,变成了一种能改变命运的学习哲学: ☀️主动靠近聪明的人,时间会让你的思维也变聪明。 ☀️别害怕“一知半解”,那正是渗透开始的时刻。 🌈🌈🌈 #杨振宁 #台安#画室#美术生#学习方法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杨振宁的“渗透式学习法”:越放松越高效! 这几天经常刷到杨振宁先生的“渗透式学习法”,他说: “中国人通常认为一知半解是羞耻的事情,就是不完全懂的时候最好闭嘴。这样的好处是你看起来很稳重,但坏处是,你会变得怯懦。”他也常对学生说:“多参加论坛。第一次去的时候可能什么都听不懂,没关系,我当年也不太懂。第二次去,就会懂得多一些了。’ 我把原视频切了一小段,大家可以看看到底是怎么说的。 “Learning by osmosis”(渗透式学习)这个词在英文里早就存在,意思是“通过耳濡目染,自然吸收知识”。 杨振宁先生把它升华成了一种可实践的主动学习策略。 “让自己长期浸润在高水平的学术氛围中,通过潜移默化地思考与观察,最终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这种方法的关键,不是“背知识”,而是学会别人的思维方式。“一个人若能置身于高水平的环境中,哪怕听不懂所有内容,时间久了,思想也会被渗透。” 他的方法包括👇 1⃣️环境浸润:去到优秀的地方,哪怕一开始听不懂,也要待着。 2⃣️思维模仿:观察高手是怎么提 问、怎么反思错误的。 3⃣️知识渗透:不急于求成,让自己“泡”在思想浓度高的环境里。 4⃣️反思吸收:每天回顾自己听到、看到的内容,让理解慢慢沉淀。 听起来简单,却是非常符合认知科学的“隐性学习”和“社会学习”理论。 给中小学生家长的启发:怎样实践“渗透式学习法”? 👉环境渗透:让孩子多“泡”在高质量内容中:听名师课、看大师作品、看纪录片。哪怕听不懂,也要“待在那个氛围里”。 👉思维渗透:让孩子模仿高手的思路,而不是只抄答案。问问自己:“他为什么能想到这一步?” 👉语言渗透:外语尤其有效——每天听原声、读原文,不强求背诵,靠环境自然吸收。(语文也亲测有效) 👉兴趣渗透:创造长期投入的场景, 比如读书会、社团、实验小组。环境越活跃、榜样越多,渗透效果越强。 总之,“Learning by osmosis 渗透式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让自己(或孩子)长期浸润在高质量的环境中,通过观察、模仿、反思,实现思维方式的内化。 杨振宁让“learning by osmosis”从一句比喻,变成了一种能改变命运的学习哲学: ☀️主动靠近聪明的人,时间会让你的思维也变聪明。 ☀️别害怕“一知半解”,那正是渗透开始的时刻。 🌈🌈🌈 #杨振宁#学习#纪小雯#台安 #画室日常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5
数学是我备考时间最长,花费精力最多,得到效果最不明显的一门学科。 为什么单独要讲我的数学备考经历?因为自从备考开始,基本上每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学习数学,我想这么认真用心的对待数学,我肯定能够把它学好之后也能肯定考出一个好成绩。于是我抱着很大的期待开始投入数学的学习。 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无从下手,看视频太繁琐枯燥、练习题又不会做,常常把数学拖到最后,以至于数学有时间就学,没时间就推到了第二天。但是后来我告诉自己必须得直面自己最畏惧的东西,就是要克服自己的短板。我相信用九个月的时间完完全全学习数学,完全能够把数学学透。于是我报了考研数学辅导班,开始从零学习我的高数,每天听一小节课,做对应的习题,我从来不给自己设置太多任务,不给自己太大压力,每天只将一节课学习透彻,包括听课做题和复盘。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少看视频多做题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敢于下笔,敢于做题,从而能够找到做题的思路。但是备考总有疲惫,我有时会侥幸的放过某个知识点,认为自己从没见过就不会考。等我到真正的考场上我才发现,我所侥幸放过的知识并没有放过我,而且我没有真正掌握的那些定理也以大题的形式出现在了我最重要的考试中,当我的线代大题连第一问都做不出来的时候,我确实开始慌了。那个时候我才真正的意识到,人真的不太会临场发挥,除非考前准备十足!自然而然考完数学,我的心情是非常沮丧的,最终数学得分和我估的差不多,不到一百。 就像一个网友所说,生活中 最令人欣慰的就是“Hard work paid off ”。这个结果不是那么的令人满意, 没关系,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通过数学的学习,我也看到了我做事的弱点,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时刻警醒自己。但是在备考的九个月中和数学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一个道理:将所有惧怕的事情都变成你的朋友,不逃避,与之共存,敢于面对,只要着手去做,最终肯定可以战胜他。#成功上岸 #考研 #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数三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06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8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