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45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般般入画:李渔品美留雅词。“般般入画”这一成语,出自清代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声容·选姿》,其诞生与李渔对“美”的细致观察和独到见解紧密相关,原是用来品评女子容貌的经典表述。李渔不仅是戏曲创作大师,更对生活美学有着极深的钻研,《闲情偶寄》便是他系统阐述生活艺术的著作,其中“声容”部分专门探讨女子的容貌与仪态之美。在谈及如何挑选容貌出众的女子时,李渔提出了细致入微的评判标准,他发现世间常有一类女子,眉眼如远山含黛,口唇似樱桃初绽,每一处五官都精致得仿佛出自丹青妙手,可唯独肌肤存在瑕疵,于是写下“常有眉目口齿,般般入画,而缺陷独在肌肤者”的论断。这里的“般般”意为样样、种种,“入画”则指契合画中景致的美感,合起来便是形容人或事物的每一处细节都完美得能融入画作。李渔以文人的敏锐感知,将容貌之美与绘画艺术相连,既点出了五官精致的难得,也暗含“人无完人”的客观认知,让这一表述既有画面感,又具思辨性。随着《闲情偶寄》的流传,“般般入画”逐渐脱离原有的品评语境,成为通用的赞美之词。它不再局限于形容女子容貌,也可用于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或是细节精妙的艺术作品,但凡让人觉得每一处都契合美感、宛若画境的事物,皆可用此语形容[__LINK_ICON]。如今,这一成语仍活跃在文学创作与日常表达中,无论是赞美佳人风姿,还是描绘山水秀色,都能以“般般入画”精准传递那份兼具细节与整体的极致美感。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
#原创作品 洛神赋“才高八斗”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比喻人极有才华,形容人的文才高、知识丰富。该成语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 成语由来 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南朝宋国有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作家谢灵运,他政治上失意,便寄情于山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山水诗。他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重形式美,深受文人雅士喜爱,诗篇一传出便被人们竞相抄录,流传广泛。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将他召回京都任职,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让他在侍宴时写诗作文。 谢灵运恃才傲物,在一次喝酒时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才高八斗”。 相关人物简介 谢灵运(385年 - 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出身陈郡谢氏。他是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曹植(192年 - 232年):字子建,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他的文学水平在三国时期首屈一指,在整个中华史上也非常突出,代表作有《七步诗》《洛神赋》《白马篇》《铜雀台赋》等,这些作品脍炙人口,深受文学爱好者景仰。
00:00 / 1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创作灵感 #成语 #成语故事 #文学 #成语积累 成语故事 曹植,字子建,曾受封为陈王,他从小就很聪明,才思敏捷,文词富丽,曹操很喜欢他。曹植的创作,包括赋颂诗铭和论文,留下的虽然不多,但是旧时作家对他都有很高评价。 南朝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名叫谢灵运,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重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谢灵运的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争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 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既称赞了曹植的文才之高,也蔑视了天下人的才华。但这份不将天下人放在眼里的自信与轻狂,又何尝不是他内心孤独的隐喻呢。后来,人们便称曹植是“八斗之才”,同时也将学问高、文才好的人形容为“才高八斗”。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