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 #毓园 #航拍 林巧稚1901年12月出生在鼓浪屿一教师家庭,6岁接受启蒙教育,12 岁时就读于海滨女子师范学校,时称“上女学”(高等女学)。1919年毕业后留校当了两年的“小教员”。在她毕业前的一次手工课上,英国女教师指着她灵巧的双手说:“当个大夫挺合适。”这句很普通的话,促使她后来选择了从医的道路。她父亲也嘱咐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从此,她立志献身医学。 1921年,由美国教会办的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在上海招生,林巧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一女友同赴应试。可当考试即将结束时,女友突然晕倒在考场,林巧稚不顾自己未答完考卷,毅然前去照看女友。她这舍己助人的行动深深打动了主考官,同时由于她的英语娴熟而准确,她被破格录取,从而走进了我国的医学殿堂。 1929年,林巧稚经过8年苦读,终于闯过了淘汰率近40%的竞争,以十分优异的成绩在协和毕业,获博士学位,并获得一年一度仅一个名额的优秀毕业生最高菜誉奖“文海奖学金”,当即被留在协和工作,成为协和的第一位中国女医生,开始了她一生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 林巧稚出生的房子叫“小八卦楼”或“八角楼”,乃因其二楼屋顶呈八边形而得名,现编晃岩路47号。小八卦楼是一幢欧式民居,砖木结构,有地下隔潮层,四面通廊,廊下装饰琉璃花瓶,檐线、腰线均匀整齐,拱券大小相间,颇有艺术韵致。二楼最有特色,单独设一尖形拱门,门楣上塑飞翔白鸽,周围塑缠枝花卉,是一幢颇有法国气韵的楼宇,原祖业,1924年她父亲林良英去世后此楼转卖给他人。从此,林巧稚在协和的全部费用由其大哥林振明负担,直至毕业。林振明当时经营鼓浪屿“东方汽水厂”,是该厂的股东,1949年携部分家小去了台湾,20世纪70 年代去世。 林巧稚十分重视家庭伦理,尊长爱幼,对后母生的弟妹同样关心。她1929年协和毕业留院工作后,即连续担负起大哥的四个子女在燕京大学的全部费用作为回报。新中国成立后,她将福建故乡的亲属专门设立一本通讯录,按月寄钱,有时自己太忙,就委托他人按通讯录汇款,直至她去世。 林巧稚为人随和,在北京与侄女住在一起。她还喜欢唱歌,每逢假日,同学朋友常到她家中弹奏歌唱。她的英语水平一向出众,英文演讲水平很高,工余回家,每晚都要阅读英文原版小说至凌晨一两点。 林巧稚1961年曾回鼓浪屿小住半月,看望乡亲。这是她留在北京协和工作以后唯一一次回故乡。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5: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6
王玉王2年前
林巧稚1901年出生在厦门鼓浪屿,因为父母是教师,林巧稚从小接触到启蒙教育。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在上海招生,一同前去的女同学在考场上晕倒,她果断放弃考试决定前去照顾女同学,考试落榜,她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理智与急救措施令当时的一众考官十分满意,都同意破格录取林巧稚。八年医学,成功拿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医科的学士学位,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1929年,刚刚28岁毕业的林巧稚,去协和医院工作当妇产科医生,当时这个英美教会所办的医院聘约上有条规定是:聘期不能结婚、生孩子。林巧稚便毅然决然与协和医院签下了一年又一年的合约。 为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医生事业,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刚刚收获的爱情。曾经那句“那我一辈子不结婚”的戏言,不想真的成了真。一语成谶。她毅然决然地留在了北京协和医院,一直到林巧稚1983年去世。 六十多年间她没有一天缺席,没有完完整整地休过一天的假,把青春都奉献给了国内妇科的发展,她接生的孩子有五万多个,1930年的9月7日,林巧稚只有29岁,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凭她之手就接生了后来改变中🍀国人口粮问题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经她接生的还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孩子梁从诫、以及中🍀国文坛巨匠冰心的三个孩子等知名人士,因此她也被称为“万婴之母”。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7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82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0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