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16: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曾国藩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源自孟子的“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曾国藩一生修身、处世、成事的核心准则,其追溯至《孟子・离娄上》。孟子原文是: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一、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直译是:当行为未达预期效果、遭遇困难挫折时,都应回过头从自身寻找原因。它倡导的是一种向内归因的思维,蕴含着高度的自我负责与内省精神,核心内涵可拆解为四点:第一点、主动自省:遇事不顺时,首要反应不是抱怨环境、指责他人,而是冷静审视自身。是方法有误?努力不足?还是态度失当?第二点、靶向提升:找到自身问题后,核心目标是改进优化。通过调整自己的言行、能力与认知,间接改变外部境遇。第三点、掌控主动:这是一种积极的处世观,改变自己远比改变他人、改变环境更可控、更易落地。将解决问题的关键归于自身,便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权。第四点、修身立德:这也是儒家修身的根本要求。通过持续反求诸己,不断完善品德与行为,最终实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境界。 二、曾国藩:让古语活起来的践行者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能广为人知、与近代士大夫精神深度绑定,曾国藩的一生实践功不可没。第一点、修身克己,日记为镜:他以日记为自省工具,每日记录言行思想,对好名、易怒、懈怠等微小偏差都严苛反省,绝不姑息。第二点、拙诚待人,反躬自问:在官场与人际中,他秉持拙诚之道,不耍机巧。遇合作不畅或他人失信,先反思是否己身诚意不足、谋划不周,而非先责人。第三点、屡败屡战,复盘破局:镇压太平天国时,他屡战屡败,甚至数次欲投水自尽,但每次受挫后都反求诸己,总结战术漏洞,调整战略(如改直接作战为结硬寨,打呆仗),最终扭转战局。 三、对现代人的现实启示 在当下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这句话依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点、个人成长:工作遇瓶颈、人际陷紧张、学习无成效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借反求诸己检视不足,将挫折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契机。第二点、领导力修炼:优秀的领导者在团队目标未达时,会先反思自身决策、分工与沟通问题,而非一味苛责下属,这是凝聚团队的关键。第三点、内心平和之道:聚焦我能做什么改变现状,而非纠结外界为何不公,能大幅减少负面情绪内耗,让内心更积极、更稳定。#曾国藩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7
曾国藩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解说这句话的源头,孟子的“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第一集) 阅读理解: 曾国藩一生奉行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源自《孟子・离娄上》。 这句话是孟子提出的核心修身准则,核心是“遇到问题不向外指责、抱怨,而是主动从自身找原因”,通过修正自己的言行、心性,最终达成目标。从待人、治事到处世,每一句都指向“向内归因”,是儒家“修身为本”思想的经典表达。 逐句解析:行为-结果-反思的对应逻辑 孟子用三个具体场景,清晰拆解“反求诸己”的应用,每一句都遵循“付出未得预期结果→反思自身不足”的逻辑: 一、“爱人不亲,反其仁” 若你主动关爱别人,却没得到对方的亲近与回应,不要先抱怨“对方冷漠”,而要反思自己的“仁爱”是否足够真诚、到位——比如是不是只停留在表面关心,没真正体察对方需求?是不是关爱中带着“期待回报”的功利心,让对方感到压力?核心是从“自己的仁爱纯度、方式”找问题,而非苛责他人。 二、“治人不治,反其智” 若你管理、带领他人(如为官治民、带队做事),却没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如百姓不服、团队涣散),不要先指责“下属无能”“百姓难管”,而要反思自己的“智慧”是否足够——比如治理策略是不是脱离实际,没考虑他人处境?管理方式是不是过于强硬或宽松,没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核心是从“自己的能力、方法”找漏洞,而非向外归因。 三、“礼人不答,反其敬” 若你以礼待人(如主动问候、尊重对方),却没得到对方的回应或尊重,不要先吐槽“对方无礼”,而要反思自己的“恭敬”是否发自内心——比如是不是礼仪只是表面形式,眼神、态度里藏着轻视?是不是“恭敬”分对象,对地位高的人热情,对普通人敷衍,让对方察觉虚伪?核心是从“自己的恭敬是否真诚”找原因,而非纠结他人态度。 四、“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这是对前文的总结:只要做事情没达到预期结果(“行有不得”),无论涉及待人、治事还是处世,都要一律“反求诸己”——先修正自己。当你自身的言行、心性足够端正(“其身正”),不用刻意强求,他人自然会认可、归附你(“天下归之”)。#曾国藩
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80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