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内哥们在大集买回来一袋子卜留克,这东西去年开始在大连出现,记忆中卜留克只有在高寒地区才有人种。 小时候爷爷每年都种卜留克,秋天,妈妈洗干净腌一二缸。腌好切切就能吃,随着家里条件和认知的提高,这个咸菜的吃法不断改变———加酱油拌拌再吃,再后来再加味素,再后来再加香油,再后来再加辣椒油,再后来加肉炒着吃,再后来加飞龙炒着吃~~~~卜留克吃法的改变,是生活流淌过的痕迹: 最初的质朴“切切就吃”,是物质相对匮乏时期最本真的味道。是爷爷土地上的收成,经由妈妈勤劳的双手,化作餐桌最踏实的依靠。味道纯粹的咸香,承载着秋日的丰收与冬日的储备。 加酱油——带来了酱香的层次和鲜味。加味素——是那个年代对“鲜味”最直接的追求与认知的提升。加香油——在满足基本口腹之欲后,开始追求“香”的感官享受。加辣椒油——从单纯的咸鲜走向复合口味,是味蕾的又一次解放。加肉——咸菜从“主角”变成了“配角”,从下饭菜升级为一道菜。最后它可以跟山珍在一起烹饪~~~现如今,二姐把边角料打碎 包饺子。再晒一些丝,留着炒炒,卷饼用。腌好的卜留克呢,切丝后把盐泡出去,然后加酱油和松茸鲜拌一下,当个小菜。 嗯,这个卜留克咸菜的变迁,它精准地度量了二姐的时光,从朴素到丰盛,又由丰盛回到质朴。 也许,我们吃的从来都不只是食物,而是一段段日子,以及那份对生活永不熄灭的、认真经营的热忱~~~~#我的厨房日记vlog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5: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4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