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梅雨季节是东亚季风区特有的气候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时间范围 - 通常时段: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持续约20-30天。 - 入梅与出梅:具体时间因年份和地区略有差异,一般上海、杭州等地6月上旬入梅,武汉、长沙等地稍晚;出梅多在7月中旬前后。 形成原因 - 冷暖空气对峙: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东南季风与北方冷空气在长江流域僵持,形成准静止锋(梅雨锋)。 - 副热带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北跳至北纬20°-25°,其西北侧源源不断输送水汽。 气候特征 - 持续阴雨: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多连绵小雨或间歇性中雨,偶有暴雨。 - 高温高湿:相对湿度常超80%,日均温25-30℃,体感闷热,易引发衣物霉变(故称"霉雨")。 - 降水集中:梅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40%,部分地区单月可达300-500毫米。 区域差异 - 核心区: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上海)。 - 边缘波动:某些年份梅雨带可能北移至淮河流域或南压至江南南部。 年际变化 - 典型梅年:降水均匀且持续时间长(如2020年超长梅雨季导致长江流域洪水)。 - 空梅/少梅:副高异常强盛快速北抬,导致梅雨期短暂或缺如。 - 倒黄梅:出梅后再次出现持续性降水。 适度的梅雨有利水稻生长,但过量降水易引发洪涝灾害。 - 需防范内涝、地质灾害,加强排水系统维护。 -湿热环境易滋生霉菌,需注意食品保存和呼吸道疾病预防#梅雨时节家家雨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80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2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7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7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0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3
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曙光4月前
什么是梅雨? 梅雨是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长江中下游、日本、韩国等地)每年春末夏初出现的一种持续性阴雨天气现象。它的名称源于中国古人观察到雨季恰逢江南梅子成熟,故称“梅雨”;又因空气潮湿导致物品易霉变,也被称为“霉雨”。 梅雨通常发生在 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中国江淮流域),持续约20-30天。 入梅(雨季开始)和出梅(雨季结束)时间每年略有波动。 梅雨是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推动的暖湿气流在长江流域持续交汇,形成一条静止锋(梅雨锋)。 暖湿气流携带大量水汽,遇冷空气后形成持续性强降水。 梅雨季节,连绵阴雨或间歇性暴雨,日照少,湿度极高(常达80%以上)。 气温适中(约25℃左右),但体感闷热潮湿,物品易发霉。 梅雨主要影响中国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台湾地区)和东亚:日本、韩国。 梅雨为农业提供关键水源(如水稻种植),缓解春旱。但也常引发洪涝、山体滑坡、城市内涝、交通瘫痪。 梅雨季节高湿度导致家具、衣物霉变,人体易感不适。 梅雨是东亚季风系统的重要环节,其强弱和持续时间直接影响区域水资源、农业收成及防灾部署。气候变暖背景下,近年梅雨呈现“降水更集中、极端性增强”的趋势,需加强监测预警。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