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死记硬背!这首《忆江南》动画让娃主动念古诗👏 📜 古诗原文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 诗意解析 开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直接抒情,以 “好” 字定下全词的赞美基调,“旧曾谙” 则点明诗人对江南风景早已熟悉;中间两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聚焦江南春日的经典景致:清晨日出时,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火焰还要红艳夺目;春天到来,江水碧绿澄澈,颜色如同蓝草一般鲜亮;结尾 “能不忆江南?” 以反问收尾,将对江南的思念推向高潮,对江南美景的强烈肯定。 🔍 关键词小课堂 • 旧曾谙:“旧” 指过去,“曾” 是曾经,“谙” 意为熟悉。 • 江花:指生长在江边的花朵,并非泛指所有花卉。 • 红胜火:“胜” 是超过、胜过的意思。 • 绿如蓝:“蓝” 指可提取蓝色染料的蓝草。 💭 互动思考 1️⃣ 色彩分析:词中用 “红胜火”“绿如蓝” 描写江南春日的色彩,这两种色彩搭配有什么效果? 2️⃣ 情感表达:词的开头 “江南好” 和结尾 “能不忆江南?” 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 参考答案 1️⃣ “红胜火” 的明艳与 “绿如蓝” 的鲜亮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红色热烈奔放,绿色清新明快,两种颜色相互映衬,让江南春日的画面极具视觉张力,营造出热烈而清新、绚烂而和谐的氛围,让人对江南春日留下 “色彩明艳、充满生机” 的深刻印象。 2️⃣ 开头 “江南好” 直接点明江南风景美好,开门见山地表达对江南的赞美,为全词奠定情感基调;结尾 “能不忆江南?” 将对江南的赞美转化为深切的思念,强化了情感表达。二者前后呼应,开头的 “好” 是结尾 “忆” 的原因,结尾的 “忆” 是对开头 “好” 的深化,让对江南的情感从赞美升华为眷恋,层次更丰富。 💡 知识拓展 白居易创作《忆江南》时已年近七十,当时他因身体原因离开官场,闲居洛阳,回忆起早年在江南的生活经历,心生感慨,于是写下这组《忆江南》词。这组词不仅是白居易个人的回忆,更因生动描绘了江南的独特风光,成为后世人们想象江南、向往江南的重要文化符号。 #诗词 #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育 #知识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唐诗【春夜喜雨】.杜甫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其原文、白话译文及诗文赏析如下: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白话译文 好雨是知道该下雨的时节的,正好下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在雨夜,野外的小路和乌云都是黑茫茫的,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去看这带着雨的娇美红艳的花朵,整个锦官城变成了沉甸甸的鲜花盛开的世界。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思想感情,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在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及时降临,“好雨”二字脱口而出,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是神来之笔,“潜”“细”二字精确、形象地传出了春雨悄悄而来、轻轻而动的神态,将春雨滋润万物的情景描绘得入木三分,不但写出了雨的形态,而且传达出了雨的神态。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诗人推门远望雨夜景色之再现。细雨绵绵,乌云笼罩,天下一片漆黑,只有远处江上渔船的灯火闪耀着一点红光。夜色越阴暗,越能觉出绵绵细雨不断之势,诗人以这种气象寓托对喜雨的兴致心情。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想象中的景象,紧扣题中的“喜”字。诗人想象着明天拂晓,整个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带着雨水的花朵,红艳欲滴,饱满沉重,表达了诗人对春雨过后美好景象的憧憬和喜悦之情。#国学启蒙 #学古诗 #音画欣赏 #每日分享 #唐诗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1
00:00 / 09: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