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59: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昭著2月前
2025年7月28日晚8点54分,“听弦馆小徐”直播间里,中央音乐学院硕士、青年二胡演奏家徐雯怡老师轻抚琴弦,弓弦相触,一曲流淌六十余年的草原恋歌,在二胡的吟唱中焕发新生。徐雯怡老师四岁便随父亲徐争雄启蒙习琴,后师从名家田再励教授,深厚的学院派功底赋予她对音色与节奏的绝对掌控。直播间里,长音如草原夜风般绵长悠远,短弓似马蹄轻踏般灵动跳跃,而揉弦技巧的运用更让每个音符饱含温度——那是月光下的心跳,是敖包旁恋人低语的羞涩。尤为动人的是她对“歌腔化”表达的探索。原曲中“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的婉转设问,被她转化为二胡的起伏韵律:高音区清亮如倾泻的月华,中音区醇厚如牧人的呢喃。当副歌旋律再现,她刻意放缓运弓速度,以气韵连贯的乐句模仿蒙古长调的悠扬,让直播间瞬间浸入“夜风薄雾,马头琴哀婉低回”的意境。这首感动千万听众的名曲,诞生于1952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以呼伦贝尔古老情歌为灵感,将草原的辽阔与恋慕的缠绵织入旋律。歌词则由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与海默共同打磨。歌曲经长影乐团歌唱家王树理、吴秀云的演绎传遍全国,其魅力跨越时空——既有长调的悠远苍茫,又含短调的明快深情,更以“一问一答”的男女对唱形式,成为无数人心中蒙古族音乐的图腾。而徐雯怡的二胡诠释,恰是对这份民族基因的创造性续写:用单声部乐器重构对话感,弓弦间既有小伙的炽热诘问,亦藏姑娘的温柔应答。徐雯怡老师的艺术生命始终扎根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她曾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后任北京市燕山少年宫教师;2015年组建“听弦”少儿胡琴室内乐团,改编民乐表演形式。在“听弦馆”直播间,她与父亲徐争雄——这位自谦“业余”却以琴声培养出顶尖演奏家的启蒙者——共同搭建起民乐传播的新舞台。选择《敖包相会》并倾注偏爱,更显其文化自觉。这首承载通福半生音乐理想的作品(从留日习琴到锅炉房写谱,他始终坚守民族旋律),在她手中化作一座弦上的敖包:既标记着历史的坐标,也链接着当下千万直播间听众的情感共鸣。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直播间评论区被“草原的月光照进心里”的留言刷屏。徐雯怡老师的二胡,不仅是弓与弦的物理摩擦,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祭祀——献给通福笔下永恒的月色敖包,也献给所有在钢筋森林中依然渴慕“十五的月亮”的现代灵魂。#听弦馆小徐#听弦馆老徐#中央音乐学院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