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 今日睡前科学口袋 【主题】冬天海水为什么不结冰? 【目的】通过分析海水与淡水在结冰特性上的差异,让孩子们理解盐度、溶解热和冰点降低等物理原理,从而明白为何冬天海水比淡水更难结冰。 【对孩子的重要性】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对比学习,增强他们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激发他们成为小小科学家的潜力。 【科学领域】物理学、海洋学 【友好的故事讲述】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冬天的时候,河流湖泊会结冰,而大海却很少结冰呢?🤔 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个小小的科学秘密哦! 大海和河流湖泊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们的水里含有的东西不一样。河流湖泊里的水,我们叫它淡水,它里面含有的盐分很少很少。但是,大海里的水,我们叫它海水,它里面含有大量的盐分。这些盐分,就像是给海水穿了一层“保暖衣”,让海水变得不那么容易结冰了。🧥 原来,盐分会降低水的冰点。冰点,就是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淡水的冰点是0℃,但是海水因为含有盐分,所以它的冰点会比0℃还要低。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温度下,淡水可能已经结冰了,但海水却还保持着液态。🌡 而且,海水在结冰的过程中,需要释放大量的热量,这个过程叫做溶解热。由于海水中含有大量盐分,它结冰时需要释放的热量比淡水多得多。因此,在同样的寒冷条件下,海水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释放足够的热量并结冰。 【延伸讨论】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准备一杯纯净水和一杯加了盐的盐水,然后把它们同时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过一段时间后,我们来看看哪一杯水先结冰。通过这个实验,小朋友们就可以亲眼看到盐分是如何影响水的结冰速度的了。这个实验不仅好玩,还能让我们学到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呢!🧪🧊 🌐 想参加更多有趣的科学活动,欢迎加入“科学口袋俱乐部”哦!💫🔭🔬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为什么深海鱼可以生吃,淡水鱼不行 很多人以为鱼都能生吃,其实差别很大!深海鱼之所以可以直接做成刺身,关键在于它们的生活环境。深海几乎接近0℃,高压、低温让细菌和寄生虫难以存活(深海生态报告2021;海洋生态学研究2022)。再比如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超过11000米,细菌几乎无处容身(地理学年鉴2019)。因此,深海鱼的寄生虫感染率不到5%(水产健康研究2020)。 而淡水鱼的情况完全相反。河流湖泊的水温常年在20–30℃之间,非常适合细菌和寄生虫繁殖(淡水生态报告2021)。一些地区淡水鱼的寄生虫感染率甚至高达40%,比如华支睾吸虫就是典型代表(寄生虫学期刊2020)。湄公河流域的淡水鱼尤其危险(亚洲水域健康报告2019)。总体而言,淡水鱼寄生虫感染率往往超过30%(水产健康研究2020)。 食品安全机构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淡水鱼必须要么加热到70℃以上,要么冷冻至–20℃并保持24小时,才能彻底杀死寄生虫(食品安全指南2018;食品加工技术2021)。所以,吃刺身时我们常见的是金枪鱼、三文鱼等深海鱼,而不是河里的鲫鱼、鲤鱼。 文献依据(节选):海洋生物学研究综述2020、地理学年鉴2019、深海生态报告2021、水域微生物研究2018、寄生虫学期刊2020、深海生物学论文2017、亚洲水域健康报告2019、海洋生态学研究2022、淡水生态报告2021、水产健康研究2020、食品安全指南2018、食品加工技术2021。 #生物冷知识 #深海鱼 #淡水鱼 #食品安全 #寄生虫 #刺身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