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8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16: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6
飞机地4天前
人生天地间 忽如远行客 这是一本被我读了三遍仍意犹未尽的书。 《忽如远行客》,我的理解,这是一本讲述历史的散文。作者从游侠、游士的角度切入,为我们呈现了从战国至秦汉,那个虽久远却充满传奇故事的时代。 游侠、游士,纵横捭阖,自身人格魅力和智慧并存,他们让时间变得有价值,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此,讲述书中三个人的故事。 当范眦成为张禄,他变了,心变强了。人经历了彻骨之痛,没有变,那么,这些痛只是白受。秦国注定会成为张禄,不,是范眦的复仇之宝地。人生的机遇,永远属于坚韧的人。他赋予了时间的价值和意义。范眦和张禄,注定是两个人。只不过是同一个肉身而已。 另一人的故事,从著名画家徐悲鸿名画《田横五百士》讲起。这幅油画取材于《史记》,内容是讲汉高祖刘邦欲招降原齐国的后裔田横,诏令说:田横来投降,便可封王侯,如不来就将出兵消灭他和他的五百名部下。为保存五百人的生命,田横选择去见汉高祖,但最终在离洛阳不远的地方自刎,遗嘱命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高祖用王礼葬田横,又封同来的两人为都尉,但两人都自杀了。汉高祖去招降田横的五百人,五百人集体自杀,无一投降。此幅画表现的是田横与众人告别的情景。 田横原本只是想和五百士择一偏僻之地,安度余生。但一封突如其来的诏书打破了这点奢望。何为意外?猝不及防,必须接受。 最后,还有司马迁,上学时,忍不住抱怨,这司马迁怎么写了《史记》,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都有背诵的任务,而且都是一大段一大段的文言文。如今,再读那些熟悉的片段,忍不住潸然泪下。不仅是为史书中的人物,更为司马迁。“司马迁有满腹之言,无人可诉,揉碎了铁,铸成了刀,刻在金石至上,书于竹帛之中,发出千载之声。”他的坚韧,他的无能为力,何尝不是我们今人的生活写照。 如作者所言,他们都已远去,忽如远行客。 在历史的画卷中,我们何尝不是远行客? 这本书为何想一读再读,除却风云际会侠士的多彩人生,更重要的是作者娴熟的文字,但作者曲柄睿,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和中国思想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文笔功底,使这本书的语言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干净利落,枯燥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不忍翻页。入心入脑,作者说,司马迁写《史记》,倾注了自己的心境。我也想说,曲柄睿写此书,同样注入了自己的灵魂。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水墨太极上的千年梦,镇远---作者 何昌华散文:水墨太极上的千年梦当我踏上镇远古城的青石板路,恍惚间,仿佛一脚踩进了两千年的时光褶皱里。㵲阳河无声流淌,像一匹摊开的墨绿绸缎,将整座古城轻轻揽入怀中。北岸的旧府城,南岸的旧卫城,被这一湾碧水勾勒成一幅天然的太极图。这不是人为的机巧,而是天地与历史的共谋,是时光在黔东大地上画下的一个最圆融的句读。一、 水流深处听古韵㵲阳河是镇远的魂。它不疾不徐,穿城而过,将山的硬朗与城的温润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清晨,河面蒸腾起薄薄的水汽,两岸的吊脚楼、飞檐翘角便在这氤氲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酣畅淋漓的写意水墨。乘一叶扁舟,顺流而下,船桨划破的不仅是平静的水面,更是层层叠叠的历史倒影。你会听见,那水声里混杂着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筑城时的号子,混杂着明清码头边商贾云集的喧嚷,混杂着“南方丝绸之路”上马帮清脆的铃响。这水,是“滇楚锁钥、黔东门户”的见证。它曾是西南大通道的血脉,承载过无数的木船与梦想。想当年,多少货物在此集散,多少旅人在此驻足。江西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八大会馆临水而建,诉说着“商贾骈集,物资纷华”的往昔。那斑驳的墙体,褪色的匾额,虽静默无言,却比任何史书都更鲜活地讲述着“西南一大都会”的开放与包容。中原的儒家文明、江南的精致文化,顺着沅江水系溯流而上,与当地苗、侗等少数民族的山地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最终酿成了这座“传统文化迷宫”的醇厚滋味。二、 巷弄之间觅遗踪弃舟登岸,步入深巷。古城的主街沿河舒展,而真正的风骨,却藏在那些陡峭而曲折的阶梯巷陌里。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光亮,两侧是高耸的封火墙,墙体斑驳,爬满了青苔与薜荔。每一步拾级而上,都像在翻阅一页页泛黄的史册。指尖划过冰凉的砖石,能感受到明清工匠掌心的余温。一扇扇雕花的木窗半开半掩,仿佛随时会有一位身着蓝印花布的妇人,探出身来,晾晒衣裳。转角处,或许就邂逅一座祠堂,飞檐下的斗拱繁复精巧,无声地彰显着昔日家族的荣光;或许就遇见一口古井,井沿绳索的勒痕深如刀刻,映照过无数代镇远人朴实的面容。这里的时光是缓慢的,甚至是凝滞的。它允许你发呆,允许你在一棵古老的黄桷树下,静静地坐上一个下午,看光影从西墙移到东墙,听风吹过屋檐,发出如同古埙般苍凉而悦耳的声音。而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青龙洞古建筑群。它依悬崖而建,贴壁凌空,将儒、释、道三教建筑与亭台楼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文昌阁1月前
我家的老屋(散文)06 作者:李自立 我家的老屋,在渭北旱塬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村子虽说很平常,但是历时很悠久,据史料记载,秦朝我们村子就有了历史。而且,村子里人才辈出,当地流传一句话:“能成人在大车。”    随着历史变迁,这个历经风雨和日月洗礼的老村,一切都变了模样。如今,再也不是童年的记忆,再也没有了童年的热闹繁荣。如今的老屋,已经成了一捧黄土和一片洋槐树林。每年春季,那片绿树浓荫的树林,现如今成了我和父亲感情的寄托,成了我们对亲人的一片思念。    记忆中的老屋,依旧很美,依旧很热闹,那个典型的北方八卦窑洞,是我童年,是我人生的美好回忆,我的理想就在那里升起。    老屋是一座四合院,崖边上长满了酸枣树。精致的门楼,典型的清末风格。门楼中央,有祖爷刻写的颜体“清河安泰”四个楷书大字。黑色的门框,红红的字。门前,一颗硕大而无法考证年龄的国槐树,郁郁葱葱。春天,可以在槐树枝拴上麻绳,孩子们荡秋千,夏天,可以摘槐米,槐米入药,价钱很贵,一年可以卖几百元。摘完槐米,大槐树下,可以几家人在树下乘凉,拉家常。国槐树的东边,有一颗长满刺的皂角树,只要起风,总会听见皂角随风互撞的声音。槐树的西边,有一颗如弓的老洋槐树,犹如瘦骨嶙峋的老翁,经历着岁月的洗礼,这片树荫,成了老屋的风景。    老屋东边还有个大土场,土场是过去给牲口垫圈取土用的,满场子长满各种杂木,有核桃树、桃树、楸树、春树,杨树和柳树,还有一个老池,池子里水可以洗衣服,可以给牲口饮水。池子里有很多蝌蚪都和青蛙,供我们一群孩子玩耍。如今,那些老树已经砍伐,池子已经推平,长了很多芦苇,长上来更多的,已经是洋槐等各种杂木。最有印象的是那颗大核桃树,每年白露前后,绵绵秋雨的核桃树下,总会有伙伴们捡拾核桃的身影,在那树下,等着随风飘落的核桃,老屋的院子里,到了秋收金黄季节,有从崖顶落下来的酸枣,可以捡到脆甜的酸枣吃,也可以用扫把扫在一起,用大锅煮了,洗出枣仁如药,卖钱也是有一笔收入,母亲有的时候,每一年酸枣仁可以卖好多钱,卖来的钱可以给我买文具,也可以补贴家用日常。    再往东,就是马家大院,一排排的窑洞,已经坍塌,一片荒凉,人去院空,一片杂草和杂木丛生,已经没有了人气。据说民国十八年,甘肃回民闹土匪,一家十八口躲避土匪,逃到最东边的窑洞……# AI虚拟视频#散文原创音频朗诵#豳风堂#文昌阁原创散文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4: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